運河·文化傳承
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推薦閱讀
把大運河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樣板” 他呼籲——應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運河+文化創意”方面,挖掘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産,依託漷縣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張家灣裏二泗村的小車會、高蹺會、潞城太子府評劇等資源,開展各類運河文化節慶,建設一批非遺傳習文化場館。全力培育創新文化旅遊産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運河文化特色的網紅打卡地。
宿州開展志願服務保護大運河 近年來,泗縣立足運河本體保護,做好日常監測管護工作,緊緊圍繞大運河泗縣段的科學利用、合理保護進行運河段保護傳承利用,先後多次對大運河沿線環境進行整治,為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奠定基礎。今年以來,泗縣規劃以大運河泗縣段遺址為保護重點,確立了“三區一線多點”的文旅發展格局,打造“水韻泗州運河名城”這一城市品牌。此次活動由省水利廳聯合宿州市水利局、泗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旨在提升全社會保護、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共識,凝聚起全社會關心大運河、關注大運河、關愛大運河的強大力量。
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深挖文化底蘊,提煉城市品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先後實施了新航道景觀建設、歷史古道水環境改造等一批工程,不僅增強了運河文化吸引力,更激發了城市高品質發展活力。為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昨日上午,由丹陽市委宣傳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市文明辦、市城管局、市文聯主辦的“古運文脈”城管杯運河文化書法篆刻作品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基地開幕。本次展出作品共百餘幅,是我市書法家根據自身理解,運用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而成,集中展示了大運河丹陽段自然風貌、人文景致和文化遺産,旨在多形式、多角度展現我市文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喚醒更多人的運河記憶,更好地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為推動“智造名城,運河明珠”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重點推薦
運河獨家
視頻
文化傳承
  • 燒酒文化將再現運河畔
  • 京津冀協同發展採訪團感受運河商務區城市建設
  •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掠影(圖)
  •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 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未來有望京津冀通航聯通
綜合報道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