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題研討會”召開 40余專家多角度分享成果助力實踐

發佈時間: 2021-07-14 10: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宋柏霖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與會嘉賓及師生合影 宋柏霖/攝

中國網聊城7月14日訊(記者 宋柏霖)為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的豐富內涵,推動運河文化遺産與運河沿線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産學研交流,探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實習基地建設,由中國地理資訊産業協會大運河工作委員會、中國網議庫研究室、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辦,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文化帶研究院、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承辦的“2021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題研討會”于7月11日在山東聊城召開。

研討會開幕式 宋柏霖/攝

開幕式上,中國地理資訊産業協會大運河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宮輝力,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資訊中心副主任、中國網議庫創始人張寧銳,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院長鄭民德分別致辭。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李小娟出席,首都師範大學地信國際學院副院長王濤、中國網大運河品牌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楊晨等主持研討會,40余位運河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

宮輝力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大運河是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新時代、新背景、新運河,希望研討會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既古老又年輕、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運河,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張寧銳在致辭仲介紹,為了更好、更專業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佈後短短1年時間內,中國網上線了大運河頻道,先後舉辦了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大運河”主題賽、第17期中國網議庫沙龍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 “對話運河”系列主題採訪調研活動等活動。今年年初,為落實《規劃綱要》提出的“精品線路和統一品牌行動”、“運河文化高地繁榮興盛行動”“打造大運河文化藝術品牌”等相關要求,成立了“中國網大運河品牌聯盟”並將定期發佈“大運河品牌價值榜”,以期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促進大運河品牌價值提升。

鄭民德在致辭仲介紹,為加強運河學術方面的交流,推進運河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發展,2012年6月聊城大學成立運河學研究院,先後與國家民政部地名所合作橫向課題“運河地名文化數據庫”和“地名運河叢書”;承擔山東省發改委《山東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建議稿)》項目;受山東省文旅廳委託,創建“大運河文化數據平臺”;主持召開了“區域、跨區域與文化整合”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承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聊城衛星會議等國際性會議10余項。為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援。

研討會現場 宋柏霖/攝

在隨後的專題研討中,與會專家圍繞大運河歷史文化、大運河文化價值與精神、空間資訊技術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遺産保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綜合實習基地建設等主題展開學術報告,進行學術研討。

宮輝力教授以“雲孿生——雲上大運河”為題,從雲計算、數據戰略及近兩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案例三個方面進行講述。探討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北京大運河的五脈,在知識導向下構建雲上大運河的概念模型和數字模型;在萬物智聯時代,創造數據優勢,從數據驅動角度,實現實物關聯分析,發現因果關係,實現交叉協同,開拓新視野,發現新規律。

臨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揚介紹,山東省臨清市作為明清時期運河上的商業都會,現在仍保留有部分商業城市街巷格局和商業遺跡,為此,他建議在大運河文化帶山東段建設中賦予臨清保護傳承示範區的定位,推動臨清文旅融合發展,將有助於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項目在山東的順利實施。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杜龍江指出,大運河的貫通從根本上改變了華北平原的水系結構,形成了以水運交通功能為主導的網路狀水系統。這種水系結構對城鎮體系佈局造成的影響體現在:一、使華北平原早期的中心城鎮由山前平原轉移到平原中部;二、城鎮選址和發展的適宜區域除了大型河流的沖積扇頂外還包括了主要河流的分流點與匯流點;三、在漕運功能的牽引下形成了新興的運河城市鏈,從整體上導致華北平原城鎮幾何重心東移。從大時空尺度演變來看,城鎮體系佈局對水系結構及改變存在自適應機制。

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副教授劉懷玉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揚州運河航運實踐情況,並建議在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建設“六圩口門客廳”和六圩輪渡“鄉愁之門”等,形成世界航運窗口。

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梁國楹期望德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能形成後發優勢,建議在市委市政府層面上建立運河保護與開發工作委員會及工作機制,統籌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成立大運河開發建設集團,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優惠政策,搭建融資平臺,在建設主體和建設資金上拿出切實舉措,加大運河沿線治理和生態運河建設力度,實事求是地解決水源問題,在文旅通航上邁出關鍵步子。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講師吳金甲表示,文化遺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文化遺産的地域文化特徵尤其需要充分重視。針對大運河這種特殊的文化遺存,建議以大運河聊城段現有文化遺存為切入點,提出“構建文化遺産核心區,打造文化遺産拓展區”的保護思路。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夢飛指出,加快大運河文化公園(山東段)的建設與保護,是充分挖掘大運河山東段自然、歷史與文化優勢,精心打造山東省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舉措。但由於缺少知識儲備、研究成果以及實踐經驗,在山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概念認識不清、建設和管理主體不明確、遺産挖掘不充分等問題和不足。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連冬花建議,在構建中國大運河遺産話語的時代意義基礎上,從國家宏觀層面、地方中觀層面、個體微觀層面三個維度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運河遺産話語體系,整體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克誠表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內首家運河主題學術集刊《運河學研究》解決了專業運河研究發表平臺缺失的問題。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副教授高博介紹,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地球空間資訊科學與技術國際化示範學院自2018年面向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資訊科學專業本科生開展大運河區域地理實習,兼顧課程思政,挖掘運河沿線紅色文化資源,力爭打造紅色課堂,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接班人。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鄭民德,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教授羅衍軍以及來自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首都師範大學的學生代表也分享了他們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的具體做法和思考。



參會學生積極與專家交流 宋柏霖/攝

70多位大學生參加研討會,並在現場踴躍提問,與專家、學者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