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但長期以來,大運河也面臨著遺産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品質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生態空間擠佔嚴重、合作機制亟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和困難。最近十年來,江蘇省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建設重要工程,在全國率先出臺政策並實施。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揚州,是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和遺産保護的牽頭城市,近年來,揚州爭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示範,大力促進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和運河城市可持續發展。今天《奮楫深水區--13市改革巡禮》,就跟著我們的攝製組一起到揚州去看看。
江蘇臺記者方晨報道:“這裡是京杭大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站在江河交匯處,我們可以看到水闊天長、舟楫縱橫,一派繁忙景象。1958年,為了解決‘北煤南運’鐵路運力不足的問題,京杭大運河蘇北段實施改造,2020年,為適應現代綠色航運的需求,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項目的建成,打通了京杭大運河蘇北段與長江連接的最後一公里,使得南來北往的船隻更加安全通暢。”
揚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朱雷亭介紹:“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這段航道全長5.37公里,這段航道整治之前兩側都是淺灘,水深不夠,當時依水而建的企業、碼頭比較多,增加了綠色航道,帶來建設的難度,同時也給水體污染防治帶來了挑戰。”
“我們改造的同時,2021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大運河江蘇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暫行辦法》,該《辦法》對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和生態環境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文化旅遊融合、運河航道轉型升級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援,按照濱河生態空間、建成區和核心監控區其他區域予以分類管控。核心監控區是指大運河江蘇段主河道兩岸各2000米的範圍,濱河生態空間,是指核心監控區內,除建成區外,大運河江蘇段主河道兩岸各1000米的範圍。”
“有了政策的支援,改革的步伐也更加穩健。在推進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把運河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相統一。對運河兩岸開展綠化景觀提升、健身場所建設、廠房改造利用,目前,運河沿線綠化景觀已實現全線貫通。打響藍天碧水保衛戰,大運河沿線1公里範圍內的工業企業單位按規劃有序遷址,同時實施船舶綠色航道更新計劃,保護運河水體安全和南水北調的水質。”
江蘇臺記者方晨報道:“這裡是坐落于運河三灣景區的揚州三灣非遺文化園,在這裡,飛檐翹角、造型古樸的門亭建築,篆刻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詩篇名句的雕版印刷裝飾隨處可見,景觀中融入了水的元素,寓意揚州非遺文化伴隨著大運河生生不息、滋養萬物。在這裡,處處可以看到小橋流水的勝景,古色古香的水街讓我宛若置身於畫中的江南世界。”
非遺體驗館一共有三層,這裡有揚州的玉雕、漆器,還有我們的刺繡、扎染等,都是揚州的地方非遺項目。
運河非遺體驗館雕版印刷館主理人沈赟介紹:“我現在正在做的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也是我們一個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雕版印刷分為幾個環節,有寫樣、雕刻、印刷、裝訂4個環節,我們揚州是唯一一座完整保留這些環節的城市,在這邊我們可以自己動手來設計圖案、雕刻圖案,最後印刷好之後,可以作為禮品送給朋友,在自己體驗動手快樂的同時,也創新性地傳承我們這項非遺技藝。”
“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大事。下階段揚州市將更加注重運河文旅的融合發展,在産品線路上推出專題的水路遊線,打造串聯運河和長江沿線節點的精品線路。今年也是揚州市榮獲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我們市出臺了1+8古城保護的更新方案,‘運河十二景’建設工作方案,我們覺得,守住揚州這座古城的文脈和人脈,才能促進文旅共興、消費復蘇。”
近年來,揚州聚焦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科學謀劃、創新實踐,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中走在前列、爭當示範,有力扛起了讓“古運河重生”的使命擔當。大運河的整體打造,進一步彰顯了江河交匯,古今輝映的名城揚州這個好地方的獨特魅力。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方晨、王從、魏玉卿、呂瑩瑩揚州臺編輯/孫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