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探索運河文化密碼 激活時代科創基因 專家們這樣説

發佈時間: 2022-09-20 16:07:42 | 來源: 浙江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年運河史,一半在水裏,一半在岸上。兩岸星火,聚合成鎮,與運河相伴相生。

如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核心工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進一步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探索新時代大運河的發展密碼,傳承新格局下大運河的文化基因?

作為大運河浙江段代表的杭州市臨平區,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先試先行,成立大運河科創城産業平臺,從新經濟領域激活古鎮新産業;號召運河沿線古鎮成立古鎮聯盟,探索挖掘運河文化新基因;舉辦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邀請全國專家學者共商運河文化帶建設新舉措……

臨平經驗,如何引領運河古鎮未來?運河沿岸古鎮如何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破題新生?運河沿線非遺文化如何講好新時代傳承故事,豐富居民精神生活?

9月16日,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在臨平塘棲古鎮召開,現場成立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對此,專家學者們紛紛建言獻策——

為什麼要成立古鎮聯盟?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宇——

構築運河科創紐帶賦予文化新內涵

杭州臨平牽頭,邀請運河沿線古鎮形成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是一種新鮮嘗試——以科創為紐帶,賦予運河文化新的內涵。

事實上,運河古鎮,名之曰“古”,實則古鎮不“古”,一直處在持續的嬗變之中。早在明代晚期,江南地區的古鎮已經接受了某些歐洲文化的元素;20世紀初,更是普遍較早地接受了近代化轉型的洗禮,較早萌芽出了近代化工業(輕工業和手工業)。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大運河小鎮更是升級為工業重鎮,較早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也就是説,運河古鎮站在了大時代變遷轉型的門檻上,是傳統中國鳳凰涅槃走向新的歷史階段的見證人。

從運河古鎮發展中切入,發展好、保護好、利用好大運河,需要準確把握大運河古鎮具有的獨特文化基因。而成立古鎮聯盟,恰好可以在古鎮交流中,求同存異,深度挖掘到每一個古鎮自己的文化基因,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要成立什麼樣的運河古鎮聯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世瑜——

科技發展結合文化資源古鎮聯盟互惠互利

中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級文化遺産,歷經千年積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大運河沿線地區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古鎮。如今,依託運河文化衍生出來的文旅産業,更是催發了多種商業形態和模式,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運河古鎮如何堅持文化特色,避免同質化的發展?

一是要深入挖掘鄉土文化。每座古鎮的背後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脈絡。要避免千篇一律,就要讓本土文化傳統發揮作用,要從蒐集、整理和研究古鎮的地方民間文獻和口頭記憶入手,奠定正確認識古鎮特色的基礎,要凸顯運河古鎮的水氣、地氣、煙火氣。同時,要在地方文化傳統中發掘在當地具有標識意義的景觀資源。

二是要避免同質化發展。目前運河古鎮開發項目眾多,同質化問題在運河文化系列産品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任何一個古鎮都與周邊的鄉村有密切關係,要把古鎮置於更大的空間中。

大運河古鎮聯盟和臨平大運河科創城的成立,可以成為運河古鎮可持續發展的新平臺。

有了這樣的平臺,無論是運河的研究、保護還是開發、利用,都可以探索借助更新的技術手段,讓科技發展與文化資源更好結合,形成互利互惠的關係。

運河非遺文化如何講好新故事?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副館長蘇丹——

融合時代新內涵活態展示運河非遺

大運河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帶給人們的驚喜非常強烈。面對這些遺存,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未來,我們如何去展現它們?

運河古鎮想要保護和發展好非遺,需要從立體角度來思考,集合文物倫理、民俗學、社會學手法,通過藝術手段進行表現,展現古鎮的創造力。

一方面,非遺的保護需要搭建符合時代的空間載體。比如通過大運河沿線博物館將散落的遺存史料和當下風貌進行深度梳理,借此向大眾科普運河相關知識;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當下的生活生産。

另一方面,非遺的保護重在活態,展示也重在活態。如何讓非遺在原生地繼續根深葉茂,這是運河古鎮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運河邊的塘棲古鎮有皮影戲,這些非遺傳承人會以傳統的表演方法唱防疫資訊、唱亞運,老戲新唱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形式。用經典的工藝手法、藝術形式來反映今天的生産生活,展現今天人們的精神風貌。這些都就是運河非遺保護可以借鑒的創新方法。

非遺保護的持久發展離不開核心産業。臨平以科創為抓手做數字文化産業,做紮實了,也會開創運河古鎮轉型的新機遇。

運河古鎮如何“出圈”?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余新忠——

緊抓優勢資源謀求産業升級

我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像搖櫓船蕩起的水花聲、河畔樹影交錯這些典型的江南水鄉場景,時常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後來,讀書、工作、從事學術研究的地域,也多集中在浙西、蘇南等地,對於運河邊的塘棲古鎮並不陌生。

運河古鎮要想“出圈”,我認為要深挖區域優勢資源,形成聚合之力。

首先,對於塘棲來説,要在千年古鎮上做文章。塘棲歷史上興盛,就是抓住了區域資源優勢,就像現在的京滬鐵路一樣,古運河作為當時的交通大動脈,漕運帶來了人口流動和商業流通,促進了沿岸城市商業的發展。以文興産、以産盛文,文化與經濟,相互搭臺、唱戲。千年古鎮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文化的精神內涵則是塘棲人開放、重商、敢闖敢拼的特質。如今的運河,交通大動脈的功能逐漸淡化,但是這種文化特質得到並有待進一步傳承創新。

在此基礎上,古鎮要謀求轉型升級。當前,塘棲要用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這張“牌”。正在大運河邊打造的大運河科創城,要推動創新要素在臨平集聚,高標準實現生態、創新、人文融合發展。平臺搭好,各種資源要素集聚,産業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事。

運河古鎮如何融合現代城市?

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盧遠征——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

我曾經參與過大運河臨平段兩岸街區整治、廣濟橋修繕等項目,要談論如何做好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首先要搞清楚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河,它是一個網,由河輻射出去,關涉到整個社會經濟民生系統。

因而從大運河全局的角度出發,進行某一地的保護和利用至關重要。大運河作為貫通南北的人工河,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帶來了深遠影響;大運河作為一項開創性的技術成就,溝通了五大水系,其為解決高差、水源問題的工程實踐,體現了先人開拓創新的文化基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運河的內涵和意義不斷發生變化,同樣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古鎮的相關規劃最終要落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框架內,通過提煉價值,找準定位,捋順資源要素,推動古鎮創新發展。

對於整體和全局的把握,不能各自為政,需要大運河沿線各地古鎮的共同謀劃,所以由臨平發起成立的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正當其時。聯盟的成立提供了一個運河沿線古鎮交流與溝通的平臺,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也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謀發展。

【浙江新聞+】

科創賦能數智加乘

傳承活化運河文化且看“臨平密碼”

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融合悠久歷史與當代現實,串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共同的文脈和鄉愁,猶如一部流淌在華夏大地的史詩。

今年,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高水準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置身“兩個先行”新方位,大運河文化如何先行?

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的討論中得出兩個關鍵詞:交融和創新。

新時代傳承活化運河文化,需要合作交融。

大運河途經8省(市)32個城市,包含多處遺址、古鎮及文化遺産項目。這樣龐大體量的文化遺産,在當下經濟一體化、資訊全球化、資源共用化背景下,需要沿岸古鎮發揚創新協同精神,走合作共贏之路。

由塘棲等八大運河古鎮聯合發起的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生逢其時。聯盟成員將圍繞“七個共”,攜手共促大運河沿線古鎮的繁榮與發展。

新時代傳承活化運河文化,更需要創新發展。

臨平塘棲如何成為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的發起擔當?答案在於塘棲古鎮的科創基因。2021年啟動的大運河科創城建設,是臨平區在所有運河古鎮中先行先試,對“文化+科創”的一次探索,是以數字為基、以文化為核、以科創為魂的全新突破。

這條路子,既是當下大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最需要的,也是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臨平要貢獻的優勢與擔當。

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責任與時代課題。而在新時代,引入科創基因,弘揚非遺文化,擁抱數字場景,則將成為重新激活大運河文化,使之“活起來”且“火起來”的“臨平密碼”。


推薦閱讀
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5大板塊亮點搶先看 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蘇州之夜互動聯動聚集人氣時間:運博會期間地點:蘇州網紅打卡地—圓融時代廣場天幕下重點展示運河沿線城市的文創産品、特色美食、活態非遺等,吸引市民、遊客現場感受體驗運河城市的煙火氣息。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産豐富,共有7個遺産點位,據了解,本屆運博會的開幕活動地點定在虎丘和山塘兩個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産點位,讓參加運博會的嘉賓和廣大市民、遊客對大運河蘇州段的風貌有更多的了解。9月22日至9月25日,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蘇州舉辦,本屆運博會將安排六大主題展覽、兩場論壇、各色配套活動,線上線下全方位展示運河城市的煙火氣息。
揚州:唱響新時代“運河號子” 該市以智慧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為主攻方向強鏈補鏈,聚焦9個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打造“産業科創名城”,數控機床産業鏈成為省重點培育産業鏈,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産業規模均超千億元。短短幾年,揚州已形成儀徵、邗江、江都三大園區支撐,整車龍頭帶動,産業鏈條較完備的産業格局,擁有亞普股份、濰柴揚柴、奧力威傳感等一大批品牌零部件製造企業,産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如今,這座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攜“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三張“金名片”唱響了新時代的“運河號子”,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京杭運河(常州段)實現移動5G網路全覆蓋 測試數據顯示,古運河航道、岸邊5G下載速率均達到680Mbps以上。網路覆蓋完成後,移動工作人員在古運河水陸兩線都進行了速率測試。據悉,京杭運河(常州段)及周邊已實現移動5G全覆蓋,為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築建了網路基礎。
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小程式正式上線 線上運博會小程式通過3D數字化的視覺呈現,打造“大運河元宇宙”概念,將六大展覽區串聯交融呈現給觀眾。打造數字運博,雲觀運河風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趨勢下,本屆運博會採用多項數字技術,將線下展會及展商的內容搬到了線上呈現。一站式交流交易平臺,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線上運博會為多方打造了一站式交流交易平臺,無論是展商、買家還是觀眾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參與其中,較大提升了溝通效率。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