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濟寧“入局”:運河中涌動的新興力量

發佈時間: 2022-08-17 16:50:01 | 來源: 大眾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在中國古代,水路是最常用的長途運輸方式。於是,緣河行舟的漫漫旅途,順理成章成為繁榮富庶的契機。天然的河流在商旅們的貿易往來中熠熠生輝,盡顯波瀾不驚亦或蜿蜒跌宕的千姿百態。

“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允王維後。”每一條河流,都有故事在流淌。

運河尤甚。

在2021年那場舉世矚目的“曠世騷動”中,蘇伊士運河這條世界級“黃金大動脈”被長賜號一“艦”封喉,雖説從擱淺到解困用了一週時間,但除了那台獨自奮戰的小挖掘機,貌似誰都高興不起來。船上1.8萬個集裝箱對於靠天和靠成本吃飯的航運業來説,考驗的不僅是如何在運輸過程中盡可能省時省錢,還有因供應鏈平衡被打破後不得不面對的一系列“漲價”問題。

據粗略統計,全世界有超過八成的貿易活動通過海上進行,國際局勢稍有“風吹草動”,海上航運壓力自然隨之成倍增長。

內河運輸與海上運輸同屬水路運輸業。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港灣,也有橫貫東西的大河入海口。這些天然河流、湖畔水量豐沛,大多終年不凍,且主要通航河流多數分佈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極有利於建立富於經濟價值的河口港。

細數中國主要內河航運幹線,除了中國“黃金水道”長江、華南水運大動脈珠江、以及黑龍江、松花江,一條彌補了中國缺少南北縱向天然航道之不足的京杭大運河必定佔有一席之地。如果要集中論述國內河段如何破解水路運輸佔比較低的結構性矛盾,京杭大運河山東濟寧至杭州段就是“教科書”般的典型案例。

借助大運河內河集裝箱航運風口,牢牢把握城市轉型的希望,沿線城市中的濟寧,最有發言權。

資源型城市,就地轉身

濟寧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

從産業上來看,年産原煤8000萬噸的濟寧,是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生産基地和7個煤化工産業基地之一。長期以來,濟寧市煤炭行業一業獨大,産業結構偏重、需求動力減弱、創新驅動不強、要素支撐不足等發展短板逐漸凸顯,更加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二三十年,濟寧的煤礦將陸續走向資源枯竭。

資源型城市怎樣轉型?社會經濟如何提振?與煤炭息息相關的産業工人應該何去何從?

手握一萬多名煤礦職工,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一馬當先”站上了轉型的“關口”。雖説眼下一切與妥善安置有關的機會都值得抓住,然而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卻迎來了實打實的利好:組建濟寧港航發展集團。

2020年5月,以濟寧能源為主體的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正式組建,目標錨定打造北方最大內河航運中心。截至2021年底,濟寧港航發展集團已順利完成森達美躍進港、龍拱港、太平港3個港口的整合,突出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三個億噸級港口群打造。

其中,梁山港上乘瓦日鐵路,下依京杭運河,佔據西煤東運咽喉要地,吸納晉陜蒙優質煤炭資源,沿運河下聯華東、華中,直入長江腹地,輻射江浙滬、鄂渝湘,成為連接西部煤源産地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港口物流樞紐。目前,梁山港8個2000噸級泊位、10萬標箱集裝箱碼頭、中國最大跨度的鋼結構儲煤棚均已實現投産運營。

龍拱港,則以建成江北內河最大智慧化集裝箱示範港為目標,建成自動化控制中心,作業效率提升80%。

以港聚産、港産融合。

2022年1-6月份,濟寧能源港航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56.56億元,是去年同期的5.6倍,港口吞吐量932.01萬噸,同比增長57.52%,集裝箱運輸2.07萬標箱,是去年同期的11倍。

運河、集裝箱港口、港航物流,構成了濟寧“就地轉身”的三大關鍵詞。即便關上了一扇煤炭産業量價齊升的“門”,這座資源型城市也正在努力嘗試親手推開另一扇港航物流蓄勢升級的“窗”。

公鐵水聯運,通江達海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裏地無山。”自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鏟下第一鍬土開始,京杭大運河就很有些極簡主義的風格。在國內諸多河流湖泊中,她流經八省市、河道總長約3200公里,這些佈局就像是國畫中的留白,充滿韻味。

2500年後,質感依舊,大運河還是那個大運河。很巧,京杭大運河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少年感:無論今年4月份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還是6月份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試驗性通航,亦或是大運河沿線一個年僅“7周歲”的梁山港。

在濟寧市看來,梁山港純屬“無中生有”,卻尤為“不可或缺”。

梁山港于2015年4月開工建設,被列入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省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山東省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當年為了打通這一關鍵節點,濟寧能源開挖了17.1公里航道、建設9.18公里鐵路專用線,把瓦日鐵路與京杭運河聯通,實現了公鐵水多式聯運。

作為京杭大運河通航的最北段,濟寧能源梁山港目前已經是山東省知名度迅速飆升的內河航運港口,並被業界譽為不産煤的“地上煤礦”。借助僅相當於公路運輸成本三分之一的集裝箱內河運輸低廉成本,深挖融會貫通的大運河水運潛能,梁山港乘上國家“雙迴圈”戰略的東風,日益密切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經濟溝通與貿易往來,貨運量急劇攀升。

2021年9月,梁山港開通了濟寧至武漢、太倉(上海)、南京、淮安、連雲港的定班制集裝箱航線,5天可達太倉、10天可至武漢。項目整體竣工後,將具備5000萬噸吞吐能力,徹底打通一條上游煤炭等大宗貨物物流運輸新通道。

而位於大運河主航道旁的龍拱港,以建成江北內河最大的智慧化集裝箱示範港為目標,將“海港理念”引入到內河港口,打造集裝箱專業化、高度自動化港口,開啟了江北內河綠色化、智慧化集裝箱運輸的新模式。目前,龍拱港6#-8#集裝箱泊位正在加快建設,7月底順利投産,可達到年30萬標箱吞吐能力,將有力推進大宗貨物“公轉水”“散改集”,每噸貨物運輸成本能比公鐵運輸降低30%以上。通過打造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二期10個泊位及鐵路專用線全部投入運營後,可實現年吞吐量集裝箱80萬標箱,件雜貨100萬噸能力,年吞吐量超2000萬噸,將成為江北內河第一家實現岸橋無人化、運輸電動化、場橋自動化的港口。

趨勢既定,江河聯運、通江達海的規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僅在濟寧市,今年以來,依託4大重點港口,規劃建設了龍拱港智慧化集裝箱碼頭項目、港航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港航運輸裝備和集裝箱製造基地、梁山港金屬材料加工基地等近10個項目。

到2025年,預計全市逐步實現以物流貿易為引領,全面打造出涵蓋港口運營、船舶運輸、港航工程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供應鏈金融、新能源船舶和集裝箱製造、智慧物流資訊服務、綜合物流等八大業務的現代港航物流全産業鏈,建設億噸大港,發展億噸物流,培育千億産業,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江北大宗貨物交易中心”,3-5年建成立足濟寧、領航運河、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千億級物産集團。

與此同時,濟寧市規劃建設梁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龍拱集裝箱示範園區、躍進臨港産業園區等五大産業園區,將進一步培育壯大生産性服務業,助力多式聯運顯現出超強威力。

今年2月,濟寧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了“堅定不移實施現代港航物流突破戰略”,調整成立市現代港航物流發展指揮部,要求舉全市之力發展現代港航物流,推動內河航運打破梗阻、擴能升級、全面復興,建設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橋頭堡,爭創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如今,濟寧賡續底蘊深厚的港航文化,依託種類齊全的航運要素,再現“官舸商舶鱗集,麻擁于濟城之下”的繁盛興旺景象。


頗為有趣的是,濟寧每次“刷屏”的視角都不盡相同,一再提醒我們關於這座城的深邃魅力與傲人擔當。當濟寧傾盡滿腔熱血向黨的二十大獻禮之時,我們更驚喜于她的樂觀、沉穩、睿智,與不可限量的未來。


推薦閱讀
大運河沿線非遺將亮相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 主會場設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設有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4個板塊,同時舉辦“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中國味道”非遺美食節、中國茶文化可持續發展協同行動暨茶葉交易訂貨會等分會場活動,以及學術論壇、座談交流、曲藝展演及線上活動等。本屆博覽會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成果,重點展示非遺在鄉村振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聚焦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習俗,以茶文化協調帶動茶産業、茶科技發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綻放時代風采,為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司長王晨陽介紹,中國非遺博覽會是非遺領域的全國性重要品牌活動,已成為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宣傳非遺保護理念、引領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平臺。
濟寧“入局”:運河中涌動的新興力量 到2025年,預計全市逐步實現以物流貿易為引領,全面打造出涵蓋港口運營、船舶運輸、港航工程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供應鏈金融、新能源船舶和集裝箱製造、智慧物流資訊服務、綜合物流等八大業務的現代港航物流全産業鏈,建設億噸大港,發展億噸物流,培育千億産業,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江北大宗貨物交易中心”,3-5年建成立足濟寧、領航運河、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千億級物産集團。通過打造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二期10個泊位及鐵路專用線全部投入運營後,可實現年吞吐量集裝箱80萬標箱,件雜貨100萬噸能力,年吞吐量超2000萬噸,將成為江北內河第一家實現岸橋無人化、運輸電動化、場橋自動化的港口。僅在濟寧市,今年以來,依託4大重點港口,規劃建設了龍拱港智慧化集裝箱碼頭項目、港航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港航運輸裝備和集裝箱製造基地、梁山港金屬材料加工基地等近10個項目。
長江與運河交匯 擘畫美麗江蘇新畫卷 此外,推進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程,開展沿線文物和非遺資源專項調查、工業遺産普查,進一步健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保護制度,打造一批水利風景區和水情教育基地。傳承創新,讓千年文脈煥發時代光彩推進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近年來,江蘇各地加大對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創新傳承模式,讓千年曆史文脈煥發時代光彩。”作為大運河的原點城市,揚州151公里河道、10個遺産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大運河沿線擁有世界遺産最多的城市。
北京大運河考古的新發現 孫動表示,近年來的路縣故城遺址考古,首次明確了北京地區漢代城市手工業遺存的遺跡組合,也是北京地區兩漢時期手工業遺存的首次大規模發現。“在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及其周邊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員清理出一定數量的東漢時期的木、竹簡牘,這在北京地區漢代遺址考古中屬於首次發現。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套),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