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大運河考古的新發現

發佈時間: 2022-08-16 16:49:25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北部,經過考古發掘和保護,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揭開一座古城的神秘面紗。

這座平面呈近似方形的古代城市遺址,以兩漢時期為主體年代,在北京地區考古曆史上實現了多個“首次”。“在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及其周邊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員清理出一定數量的東漢時期的木、竹簡牘,這在北京地區漢代遺址考古中屬於首次發現。”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説。

在此間舉行的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上,陳名傑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文化帶建設成果豐碩,大運河考古再獲新發現。2021年以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在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共開展考古發掘項目102項,發掘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據史料記載,路縣設置於西漢初年,屬漁陽郡;東漢改“路”為“潞”,始稱潞縣。路縣故城遺址就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孫動表示,簡牘是研究路縣故城遺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後續將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對簡牘上的文字資訊進行解讀,資訊內容值得期待。

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工作站,植物種子在經過高倍數顯微鏡放大後,投射到與顯微鏡相連的電腦顯示屏上,種子上的紋路清晰可見。

“路縣故城城郊遺址的灰坑、水井等遺跡中發現了水稻,結合路縣故城遺址多處地點水稻的出土情況、文獻記載以及測年結果,我們推斷最晚至東漢初年本地區已經進行水稻種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工作人員尹達説,“但兩漢時期水稻的出土概率都比較低,説明對水稻的接受程度及稻作規模較有限。”

今年3月12日至4月18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水系(鏡河北段)工程建設的考古發掘中,在路縣故城城郊遺址區內的東南部清理了一處西漢時期制陶遺址。

孫動介紹,兩漢時期的冶鑄遺址區、西漢時期的制陶遺址區等手工作坊遺址區的發現,對確定城郊遺址的性質、功能非常重要。

孫動表示,近年來的路縣故城遺址考古,首次明確了北京地區漢代城市手工業遺存的遺跡組合,也是北京地區兩漢時期手工業遺存的首次大規模發現。陶窯、煉爐與水井、房址、灰坑、道路等遺跡的空間分佈和功能組合,為了解、復原路縣故城遺址的制陶、冶鑄等手工業生産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套),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通過近年來的全面勘探,考古工作人員已經基本推斷出路縣故城城址的位置、形制、規模、功能等。出土的包括陶器、銅器、玉石器等在內的千余件不同種類的與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器以及大量動物、植物遺存等,為了解當時人們的生産、生活具體狀況提供了契機。”孫動説。

據介紹,路縣故城遺址區內已發掘出帶有戰國、西漢時期陶文的各類器物70余件,是北京地區出土陶文器物最多的遺址。出土的木篦、木梳、木桶、木盤以及錛、耙工具的木柄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漢代木製實用器皿,是了解當時人們具體生産、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去年,經前期勘探,在路縣故城南城墻東段發現一處豁口,並探明豁口部分疊壓有不同時期的道路,可能為門道,據此推斷此處為路縣故城的南城門遺跡。”孫動説,城門是城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路縣故城南城門遺跡的發現,為探尋城址內、外遺跡分佈與構成提供重要參照,也為日後向公眾展示提供了契機。

2017年,北京市決定對路縣故城城址進行原址保護,建立遺址公園,並配套設立博物館。路縣故城城址成為北京地區首個以漢代城址為主體建立的遺址公園,也是北京地區首個在城市基本建設的考古中完整保護下來並建立遺址公園的大遺址。

“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建設順利完成,正在開展二期綠化工程;路縣故城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預計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實現開館。”陳名傑説。


推薦閱讀
北京大運河考古的新發現 孫動表示,近年來的路縣故城遺址考古,首次明確了北京地區漢代城市手工業遺存的遺跡組合,也是北京地區兩漢時期手工業遺存的首次大規模發現。“在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及其周邊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員清理出一定數量的東漢時期的木、竹簡牘,這在北京地區漢代遺址考古中屬於首次發現。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套),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部封頂!大運河滄州段“繁華不夜城”呼之欲出! 這個佔地274畝、總建築面積達4.6萬平方米的街區,涵蓋了南川樓、朗吟樓、核心休閒區南川園,以及46個明清合院風格和民居簡約風格的院落,並保留了大運河小劇場、麵粉廠、給水所等老建築,將打造“一核、五街、三節點”(“一核”即南川園,“五街”即南川老街、濱河雅趣休閒街、濱湖時尚酒吧街、滄州食坊街、特色小吃街,“三節點”即南川樓、朗吟樓、給水所公園)的空間佈局,成為運河畔兼具商業繁華和文化底蘊的街區。據中冶天工南川樓文化街區項目技術品質部副部長王圓夢介紹,整個街區46個院落已全部完成主體封頂,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以及裝飾裝修、屋面瓦施工等。目前,這裡正在進行改造升級,在周邊進行綠化等景觀建設,使其成為一個既可遊覽歷史遺跡、也可休閒娛樂的小型公園。
水秀岸清暢心暢行 近日,在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寬敞的泊位上,船民輕輕點擊手機,就“喚來”水上垃圾接收船舶。作為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的一期工程,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經過整治,已從制約航運發展的“瓶頸”華麗轉身為快捷、高效、安全的現代化綠色生態廊道。手機預約船舶垃圾“到府”收取將船舶穩穩的開進停靠泊位,船民老王熟練地打開“船E行”App,點擊垃圾回收預約,不一會兒,一輛小型船舶緩緩駛來,收走了他們積攢了1天的生活垃圾和船舶污水。
《濟寧好“運”來》運河文化口袋書首發 全書精選了馬彪先生創作的《濟寧古八景》《微湖帆影》《運河遺韻》等50余幅以濟寧運河文化為繪畫元素的精品力作。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古今,促進了流域內儒家文化精髓與南北城市文明的極大融合,推進了中華文化的融合創新,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長廊,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展現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巨大文化價值。為全面展示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建設開通以來不同時期的光輝歷程,闡述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描繪大運河在新時代展現的新成就,濟寧市委宣傳部與中國山東網合作,重磅推出《濟寧好“運”來》運河文化口袋書。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