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杭州主城區運河綠道提升工程今開工 亞運會前全線貫通

發佈時間: 2022-02-16 16:04:53 |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 吳佳妮 杭建宣 鮑聖慧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不僅可以散步,也能騎行、跑步,沿途還有不少服務驛站和互動空間,這樣煥然一新的杭州運河綠道,最快將在今年5月底與我們見面。

2月15日,大運河(杭州段)運道提升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南起鳳起東路,北至石祥路,兩岸總長約30.4公里,待建成後,千年古運河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亞運會和中外遊客。

四處中斷點將被打通

作為杭州市最早的省級綠道之一,運河綠道廣為人知,新年第一天前往運河綠道“走大運”,成為杭州市民遊客最為歡迎的活動之一。

不過,因建設年份較早,也存在著功能落後、局部地段步行體驗不佳、存在未通段和瓶頸點等問題。這次啟動提升改造,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首當其衝的,是要打通中斷點。杭州主城區運河兩岸存在4處中斷點,分別是小河油庫、環城北路、皋塘和錢江新城二期,這次提升改造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打通這4個節點,讓主城區的運河綠道真正貫通起來。

目前,小河油庫已在結合小河公園建設同步打通綠道空間,環城北路施工段綠道也在結合武林門碼頭的提升改造同步進行。今後,市民遊客可以從石祥路運河邊,通過綠道一路走到錢塘江附近。

南段延續歷史北段面向未來

這條長長運河綠道,以文暉大橋為中心點,分為北段和南段,各具特色。

北段,也就是從文暉橋至石祥路段,定位為“延續歷史的遺産段”,從文暉橋至錢塘江的南段,則是“面向未來的非遺産段”。

杭州市運河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沈楊根告訴記者,北段“遺産段”,會更注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我們已經梳理了120個文化故事,後期將以石碑以及微信掃碼的方式,在運河沿岸展示。”

南段設置了漫步道、跑步道和騎行道。“以後沿岸居民的獲得感、體驗感會非常好。”沈楊根説,這次提升中還有“水岸互動”的特點,也就是説,通過綠化的梳理、遊船的提升,“無論是從綠道望向遊船,還是從遊船眺望兩岸,都能感受到精美的文化景觀。”

推出新遊船喜迎亞運

2022年杭州亞運會正向我們走近。

杭州市城鄉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徐升雁説,選在這個時間節點對杭州運河綠道進行提升改造,是希望以此作為一個小小代表,向世界展示杭州的文化自信、健康運動、綠色生態。“待運道建成後,來自各方的嘉賓和友人或許能到這裡來走一走。”

記者了解到,今年古運河上也將推出一艘嶄新的遊船,為中外遊客服務。


推薦閱讀
杭州大運河保護為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貢獻力量 “2002年大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2004年杭州市就對運河杭州段提出三大目標:還河於民、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打造世界級旅遊産品。”杭州市運河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運河集團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大運河生態藝術島等六個項目組成“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公園”。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拱宸橋西側,佔地面積8.6公頃,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是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點之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者侯志樸:把大運河打扮得越來越美 為加緊施工,現場施工人員2月3日就提前開工了,目前正在進行水系建設。2月3日,大年初三,早上8點侯志樸(上圖左二)就來到大運河生態廊道一期項目施工現場,查看現場施工進度,詢問施工安排。“大運河是滄州的母親河,我希望她越來越美,越來越好。
京城大運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會迎冬奧鬧元宵 大運河河畔最具特色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莊村“運河龍燈會”,以及正在申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馬頭村“運河潞燈會”,各種融入了冬奧元素的民俗文化表演,點燃了大運河畔古老村落濃濃的節日氣氛。新京報記者王巍攝村民舞龍鬧元宵兩大龍燈會各有傳承兩種不同的“龍”,是整個漷縣鎮民俗文化節最熱鬧喜慶的表演環節。新京報記者王巍攝張莊村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介紹,藍色雙龍在北京歷史上非常罕見,也被譽為“運河龍”,是村民對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期盼。
杭州主城區運河綠道提升工程今開工 亞運會前全線貫通 杭州主城區運河兩岸存在4處中斷點,分別是小河油庫、環城北路、皋塘和錢江新城二期,這次提升改造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打通這4個節點,讓主城區的運河綠道真正貫通起來。南段延續歷史北段面向未來這條長長運河綠道,以文暉大橋為中心點,分為北段和南段,各具特色。2月15日,大運河(杭州段)運道提升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南起鳳起東路,北至石祥路,兩岸總長約30.4公里,待建成後,千年古運河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亞運會和中外遊客。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