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劉新崗:用心發掘大運河文化價值

發佈時間: 2022-02-09 17:03:44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畫説京杭大運河》展現大運河衡水段風貌。劉新崗供圖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它凝聚著中國智慧,堪稱‘流動的文化’。衡水境內的運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亟待挖掘整理,發揚光大。”提及多年關注的大運河文化,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館長、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長劉新崗説。

劉新崗的手機裏,存著不少大運河文化遺跡照片和一幅《畫説京杭大運河》百米長卷。前者是他經年累月實地考察大運河沿線留存的圖片資料,後者則是他對美術創作與運河文化融合表達的探索。這幅歷時7個多月創作完成的畫卷共分5卷,全卷通高1.12米,總長106米,將穿越京、津、冀、魯、蘇、浙四省兩市的千年運河兩岸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盡顯運河深厚文化積澱,其中有近18米長展現大運河衡水段風貌的內容。故城的山西會館、運河第一灣、龍鳳貢面、挑水壩,景縣的景州塔、安陵晚唱、董子祠,阜城的霞口鎮取水灌溉等重要歷史節點、文化符號、地理特徵都融入畫中。

運河千里長,兩岸是故鄉。近年來,衡水市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立完善規劃體系,出臺《衡水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衡水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方案》,實施39項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重點工程項目,開展文化遺産保護等工作。親身經歷著巨變,劉新崗也致力於研究家鄉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不斷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價值。2020年,他參與建設的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展廳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多媒體等形式,再現了故城、景州、阜城大運河沿岸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風貌。

在劉新崗看來,大運河時空跨度長、地域面積廣、遺産類別多,自古以來就是全國各民族、各地區交融互動的紐帶,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沿地帶。弘揚大運河文化有利於挖掘、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對於講好河北故事、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運河蜿蜒流淌千年,如何在新時代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首先要加大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的支援力度。”劉新崗認為,應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其次,應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協調機制,以解決由於跨市、跨省導致的資訊資源不共用、建設標準不一致、分工不明晰等問題,確保大運河相關項目設計標準統一、建築風格統一、建設規範統一。再次,我省應針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用地,研究制定專門政策,支援大運河項目建設。


推薦閱讀
浙贛粵運河將給江西帶來什麼 降成本引投資促進江西開放型經濟發展麻智輝認為,目前江西省交通運輸通道存在結構不平衡,鐵路佔比80%~90%,水運佔比最低,但水運的成本是最低的。我省“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改變江西交通運輸結構,浙贛粵運河的開通,首先能大大改善江西省交通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更好發揮水運通道的作用,大大降低江西企業出口貨物的成本,促進江西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2022年1月17日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爭取贛粵贛浙運河的前期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揚州四舉措打造大運河(揚州段)法治文化輻射圈 一是升級大運河法治文化景觀陣地。二是徵集大運河法治文化優秀作品。提升現有大運河法治文化陣地的綜合效能,每年組織不少於6場次的法治文化廣場演出、法治微電影巡映、法治書畫展覽、法治圖書閱讀等文化活動,方便人民群眾就近、經常參加。
劉新崗:用心發掘大運河文化價值 《畫説京杭大運河》展現大運河衡水段風貌。衡水境內的運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亟待挖掘整理,發揚光大。前者是他經年累月實地考察大運河沿線留存的圖片資料,後者則是他對美術創作與運河文化融合表達的探索。
古運河 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僅明確了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根本宗旨與根本目標,讓大運河成為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還指出了下階段建設的重點工作是運河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實現“兩河目標”的實踐路徑是“四個統一”。做好“四個統一”文章讓揚州“好地方”越來越好揚州高水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紮實推進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讓揚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