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新使命
——江蘇揚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大運河重要指示精神的探索
流淌了2500多年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在使用的活態世界文化遺産,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輸水廊道。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揚州考察調研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一,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責任與時代擔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僅明確了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根本宗旨與根本目標,讓大運河成為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還指出了下階段建設的重點工作是運河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實現“兩河目標”的實踐路徑是“四個統一”。
位於長江與運河交匯點的古城揚州,始終主動擔當、科學謀劃、積極探索,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從牽頭到帶頭扛起“古運河重生”的使命擔當
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揚州,運河在這裡發源,古邗溝成為公認的大運河原點。繁榮的工商文化讓人津津樂道,1300多年前,揚州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商埠,明代因漕運、鹽運而興,清代康乾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超過50萬人的十大城市之一。獨特的古城文化讓人引以為榮,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風貌保持最完整的古城,瘦西湖則是集南秀北雄為一體的湖上園林的典範之作,以“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榮登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遺産項目。作為昔日“申遺”的牽頭城市,揚州應為“讓古運河重生”扛起使命擔當,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總體要求,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於是,一系列措施鋪展開來——
系統謀劃,整體保護。常態化加強對大運河遺産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頒布實施《揚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揚州段遺産保護規劃》《揚州市大運河遺産保護辦法》《大運河揚州段世界遺産保護辦法》等政策法規,建立大運河數字管理和預警監測平臺,以及全國首個省級大運河遺産監測管理平臺,加強運河文化遺産保護。
創新創造,活態傳承。大運河孕育了揚州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先後設立33家文化名師工作室,1家文化名師工作總室,建立了雕版印刷、揚州剪紙等13個傳統文化重點傳承保護基地。充分發揮大運河遺産保護辦公室、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等機構的影響和作用,系統開展運河精神的研究。精心創作推出揚劇《鑒真》《三江口》,舞劇《朱自清》,廣播劇《一江春水向北送》等文化精品,使運河故事常説常新。
著眼長遠,綜合利用。依託總規模達20億元的江蘇省大運河(揚州)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系統化、項目化、清單化統籌打造全市重點項目。目前,揚州將北護城河文化旅遊集聚區項目作為“古運河重生”“古城新生”的首發項目進行打造。同時,圍繞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以皮市街、仁豐裏等為試點,探索實施古城保護下的“古運河重生”項目,讓揚州“世界運河之都”成為傳播中國形象、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圍繞“三好”優佈局千里運河展新顏
50歲的揚州文史學者朱善文,為了研究揚州段運河文化,用30多年的時間拍了上萬張運河照片。水塔,是運河顯現工業文明的見證和縮影,單單是水塔,朱善文就拍下了20多處。“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不少工廠退出運河沿線,水塔也隨之拆除。”朱善文説,如今大運河兩岸的環境越來越好,昔日“臟亂差”成了生態景廊,運河沿線居民切實感受到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生態紅利。
在體現“三彎抵一壩”水工智慧的三灣濕地生態文化公園內,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于2021年6月16日開館營運。這個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的博物館,以新唐風建築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休閒體驗為一體,11個主題展館以時間為軸,涵蓋大運河全流域,展示大運河帶給人民的美好生活,彰顯大運河的千年底蘊和生動形象。家住附近的市民李長雲經常帶孩子前來參觀,他感嘆:“這樣的沉浸式體驗還是第一次,聽著戲曲,品著清茶,一眼千年,仿佛穿越了唐、宋、明、清……”
為更好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揚州打破行政體制壁壘和行業界限,對全市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成立註冊資本30億元、總資産近80億元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打造“文投好物”線上商城,推出包含世界非遺雕版印刷産品、揚州玉器、揚州漆器、謝馥春等四大品類、超百款的文創産品。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經歷歲月洗禮,依然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大運河航道提檔升級。127.5公里長的大運河揚州段均已實現二級航道改造,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可以滿足2000噸級船舶全天候通航,年運輸量4.22億噸,相當於萊茵河兩倍的運量。2021年9月16日,邵伯船閘以“114.5萬噸”創下全國內河船閘通過量最高紀錄。為提升航道品位,沿岸景觀建設中還有機融入了運河文化因素,長江口門是施橋船閘的經停航道,每個靠墩上都刻著運河詩詞,讓運河文化隨著南來北往穿梭不息的船隊廣泛傳播。
運河古鎮煥發新姿。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揚州明清古城的市井氣、文藝范,吸引不少背包客自駕遊;高郵古城以盂城驛為文化IP,將明清風貌的北門大街恢復原樣,引得周邊城市遊客紛至遝來;“瓜洲京口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瓜洲著力復原古鎮風貌,古渡公園煥然一新。
大運河環境逐漸改善。揚州人打響了藍天碧水保衛戰,沿線1公里範圍內的工廠企業單位全部遷址讓道,圍湖養殖全部退漁還湖,每年還投入運河生態補償7000多萬元,鼓勵企業綠色發展。為保護運河水體安全,他們制定了船舶綠色更新計劃,鼓勵運輸船隻採用新能源。針對運輸船隻的生活垃圾,他們在沿線設置了垃圾回收站,以垃圾稱重換取生活物資補貼,還派出垃圾回收船為行駛中的船舶收取垃圾,清澈的河水保證了南水北調的水質。
做好“四個統一”文章讓揚州“好地方”越來越好
揚州高水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紮實推進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讓揚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運河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相統一。揚州對運河兩岸進行綠化景觀提升、健身場所建設、廠房改造利用以及重要節點改造和活化利用,運河沿線綠化景觀全線貫通。運河“生態美”讓這條“黃金水道”更添綠色、活力迸發,讓大運河流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標桿區。
運河保護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相統一。沿線名城名鎮是大運河文化的“活化石”,挖掘不同運河城鎮獨特的文化底蘊,揚州因地制宜制定了多樣化的保護標準,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與運河沿線城鎮居民生活的融合,留下城市記憶。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是揚州明清古城最具特色的板塊之一。他們以“小地塊、微更新、漸進式、重文旅、可持續”的發展思路,打造了一個散發濃郁煙火氣的古城,讓原住民生活環境改善、背包客讚不絕口、年輕人流連忘返。
運河保護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相統一。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旅遊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推廣作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以來,在每日進館人數限流的情況下,仍接待了60萬人次的參觀者。如今,揚州正在以古運河碼頭劇場為核心,結合船塢市集、運河人家等不同場景,為遊客創造一個可以體驗“穿越之旅”的運河演藝主題公園,使運河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在傳承古老精神的同時孕育出可觀的文化創意産業效益。
運河保護與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發展相統一。京杭運河江蘇段通航條件好,航閘設施完善,貨運密度世界內河第一。京杭運河揚州段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源頭,常年有十多個省市的船舶航行,極易産生船舶污染物。揚州出台南水北調水域船舶污染防治辦法,讓運河的綠色發展更加有法可依;建設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緊扣加快航運轉型提升目標,重點實施航運效能提升、運河文化展示、綠色生態廊道、南水北調船舶污染防治示範區等工程,讓“黃金水道”碧波盪漾、船舶安全通行、貨物高效運送。
以“三個強化”助力實現“兩河目標”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揚州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下個階段,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圍繞實現“致富河、幸福河”的總目標,抓好運河“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點工作,通過“三個強化”,推動大運河文化帶高品質發展更上新臺階。
強化水系治理和環境提升,讓生態運河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運河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水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大運河生態工作,除了對運河本身的管理之外,還涉及與運河相關的沿岸生産與生活空間的有效治理,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出發,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工程,將倒逼沿線地區轉變生産方式,優化提升環境,淘汰落後産能,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因此,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長江大保護與生態運河的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構築一體化的生態網路體系,以水為抓手,精準統籌保護、修復及治理,確保生態資源的精準管治。同時要根據不同區域段運河的功能定位和水文特點,科學管理和優化資源,全面管理、合理保護開發兩岸資源,完善運河基本設施,在保持航運功能的前提下,使運河的排澇、供水、灌溉、防洪、城市用水、生態景觀等各種功能得以更好實現,打造一條生態、生産和文化旅遊等協調發展的現代運河體系。
強化遺産保護和文脈賡續,讓文化運河建設提升群眾認同感。大運河揚州段是整個大運河中世界文化遺産點最多的遺産區,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好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傳承和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高水準建設文化運河,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大運河文化有機融入他們的生活。因此,在文化運河建設實踐中,要注重發揮當地居民在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和保障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強對居民“保護運河”的教育引導,在運河建設項目評估中應當注重對社區居民認知度和滿意度的調查,加大居民滿意度在評估指標體系中的權重,真正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為最終目標。
強化品牌傳播和文旅融合,讓旅遊運河建設提升群眾獲得感。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業優勢,既是當前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旅遊經濟的增長點。要在挖掘運河古城古鎮古村特色、防止“空心化”和整體推進上進一步探索。要推進運河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以“全景運河”為理念,規劃確立旅遊發展的空間格局,將大運河揚州段打造成城鄉、河湖、江河之間的旅遊發展軸,成為全球運河旅遊的熱門目的地。希望揚州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全球化的眼光以及市場化的經營運作發展運河文化産業,圍繞“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品牌作用,提升文化産業的國際化水準。
(調研組成員: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廣春,光明日報記者蘇雁,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黃傑,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員丁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