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一):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

發佈時間: 2021-01-12 16:27:26 | 來源: 澎湃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央視四套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

2020年12月28日~30日分別播出了

系列節目《大運河》濟寧段的3期節目

第46集《運河水脊中樞之地》

第47集《商貿中心文匯之地》

第48集《鐵水互連運河新篇》

今天一起跟隨小編通過圖文視頻形式

重溫《運河水脊中樞之地》精彩內容

“運河之都”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因為地處山東丘陵地帶,所以也是整條大運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區。雖地處北方,但濟寧水系卻十分豐富,“北五湖”“南四湖”……河湖環抱,素有“江北水城”之美譽。濟寧市所轄微山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這些地名也都跟水有關係。早在700多年前,這裡大大小小、星羅棋佈的湖泊河流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水源補給,使得京杭大運河能夠順利地翻過齊魯大地的丘陵地帶,與北京連通。

不僅僅是濟寧城,由於地跨黃、淮兩大流域,整體濟寧地區都是河流、湖泊遍佈,不僅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還有大汶河、泗河、洸府河等眾多河流縱橫交錯,其中,流域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就有117條。

南北貫通的大運河始於隋唐時期,而它與濟寧的結緣,則是在之後的元代,由於政治中心由長安、洛陽移到北京,華北地區需要更便捷的方式直通經濟發達的江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南北之間的水運距離。而濟寧又是孔孟故里,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因此可以説,京杭大運河貫通了“政治-文化-經濟”三大中心,濟寧也日益成為水陸交匯的南北要衝,到明清時期,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繁華都會。

如今,行走在城區運河邊,隨處可見古水道、古橋、古閘等運河遺跡。運河的穿城而過,也為沿岸市民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娛樂場所。

總督衙門運河之都

明清時期,濟寧有一座特殊的衙門——運河總督河院署,百姓俗稱“河道總督衙門”,位置就在現在濟寧城院前街和院後街之間,佔地約48畝。這是當時運河治理的最高管理機構,據明清時期記載,河道總督在當時屬於正二品大員。

(運河總督衙門使用過的火炮)

作為管理治理整條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運河總督河院署跨越明、清兩代,延續500年,歷經188任河道總督,一直到1902年才由清政府裁撤。與一般行政機構不同,總督衙門擁有軍隊管轄權,負責南北整條運河的軍事防務。



運河總督衙門下屬機構眾多,當時的濟寧就有“七十二衙門”之稱,至今在濟寧還有很多路名就源自運河衙門或下屬機構的名稱,直接用運河上橋、閘、壩的名稱來命名的街道有66條之多。可見,運河對濟寧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了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

南旺樞紐運河水脊

(南旺分水樞紐建築群遺址)

在濟寧北部的汶上縣南旺鎮,有整條運河海拔至高點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樞紐,被稱為大運河的“心臟”。

因海拔較高會導致缺水斷流而影響運河航運,為解決水源問題,便從附近地勢較高的戴村壩開挖了一條小汶河,引大汶河的水進行補給。由於引流距離短、落差高,小汶河被設計成多個“S”型的走向,用來減緩引流衝擊力,也能起到沉降泥沙的作用。周邊的泉水也被引入小汶河,進一步補充了水源。同時,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分水口四週建起蜀山湖、馬踏湖和南旺湖三個大“水櫃”,汛期利用小汶河蓄水,旱季給大運河補水。此外,還通過分水口左右寬窄的差別控制分水比例,三分流向南,七分流向北,補給更缺水的北方。

然而,這還不是南旺分水樞紐的全部,由於會通河全段地勢落差大,進入河道的水量有限,無法達到整條河道的航運水位,所以就通過很多壩閘把河道分成一個個的小河段,通過船閘的聯動控制,讓船隻一步步地爬升,翻越山東丘陵的至高點,再進一步送到最低點。當時整個會通河建造的船閘達45個之多,因為壩閘林立,會通河也被稱為“閘河”。

通過引水、分水、蓄水的水源工程和水道閘群,南旺樞紐實現了多條河流的水源調配和航道水位的精確控制,用非常有限的水資源實現了大運河的南北暢通,並持續運作500多年。

大汶河的水含有大量泥沙,為防止對運河主河道造成淤積,做了一個木擋板設計,河水漫過擋板才能流入運河主河道,大量泥沙被擋了下來。還有一種使用木樁的方法叫“木道狹河”,把木樁一側填上土石泥沙,使主河道變窄,從而不需要補充水源也能提升水位,便於旱季船隻通行。正是由於這些巧妙的設計,再配合閘壩體系嚴格的管理制度,共同保障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正常運作,用有限的水源滿足了大運河的航運需求。

白英治水功在韆鞦

無論是宏大完善的工程設計,還是嚴謹細緻的管理制度,南旺樞紐都代表了中國大運河卓越的技術成就,無愧於“北方都江堰”的美譽,堪稱水利奇跡。

其實,最初負責治河的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效倣元朝,認為運河最高點在濟寧城區,徵發了十幾萬人建設水利工程,終告失敗。於是到運河兩岸遍尋治河能人,從而遇到了農民水利專家——白英。

據説,白英老人是運河兩岸縴夫的頭兒,家住汶河南岸的彩山村,他對運河兩岸、大汶河沿岸的地形、河水流向都特別熟悉,由於長期在鄉間生活,對這一帶的歷史也非常了解。他開創性地提出運河最高點不是濟寧城區,而是西北二十多公里外的南旺,在南旺建立分水樞紐,才能根本解決會通河缺水斷流的問題。在當時的技術水準下,能從南北長1794公里的整條大運河找到這個至高點,是非常難得的,因此這個工程也被稱為15世紀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

白英對治理方法已經思考了10年之久,並多次實地勘察,所以能準確找出最高點,宋禮也非常信任白英,採納了他一整套的治理方案,並任命其為總工程師,白英帶領勞工進行了整整8年的艱苦勞動,才最終完成了整個分水工程。之後,皇帝決定對其進行獎賞,而白英因勞累過度已經身患重病,當他乘坐進京的大船行至山東德州桑園時咳血身亡,其遺體被運回汶上,安葬在了其治河的地方。

白英設計修建南旺分水樞紐的功績一直為後代所銘記,明、清兩代都對他進行了追封。明永樂皇帝追封他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追封他為“永濟神”,並建起白公祠,頌揚他為大運河持續通航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除了宋禮、白英名垂青史,其實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曾經用不同的方式,維護著這條中國古代的經濟命脈,僅每年進行運河清淤疏通的河工就超過15萬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濟寧人在挖掘整理治理運河的歷史故事,讓大運河的精神遺産同樣能代代相傳。

原標題:《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一):運河水脊中樞之地》

 

推薦閱讀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 因此大運河是一條河,更是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學何以成為一門學科所謂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相對獨立知識體系的一門學問,二是指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運河學的知識體系內涵清晰,但內容豐富龐雜,其理論構建和方法運用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分屬自然與人文類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為其所用。
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一):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 (運河總督衙門使用過的火炮)作為管理治理整條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運河總督河院署跨越明、清兩代,延續500年,歷經188任河道總督,一直到1902年才由清政府裁撤。通過引水、分水、蓄水的水源工程和水道閘群,南旺樞紐實現了多條河流的水源調配和航道水位的精確控制,用非常有限的水資源實現了大運河的南北暢通,並持續運作500多年。白英治水功在韆鞦無論是宏大完善的工程設計,還是嚴謹細緻的管理制度,南旺樞紐都代表了中國大運河卓越的技術成就,無愧於“北方都江堰”的美譽,堪稱水利奇跡。
蘇州市精心打造“運河十景”品牌 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橋文化、米市文化、驛站文化、滸墅關古鎮、平江古巷、虎丘塔……大運河蘇州段將運河物質文化、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統一起來,讓現有的文化資源、歷史建築、園林、非遺等“串”起來、“活”起來。蘇州的大運河串聯9個古典園林、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和7個遺産點段。
北京銀行推出“運河文化信用卡” 2021年1月8日,正值成立二十五週年的喜慶時刻,北京銀行正式推出傳統文化創意白金卡産品——“運河文化信用卡”,將金融“活水”融入運河文脈,打造集藝術鑒賞、文化傳承、金融服務於一體的消費金融新生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次發行的“運河文化信用卡”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客戶感受運河文化中蘊藏的精神價值和多元魅力,也是北京銀行匠心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舉措。作為紮根首都的金融企業,北京銀行始終堅持政治定力與市場活力相結合、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特別是在2020年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全面推進信用卡業務“數”“智”轉型發展,打造數字獲客、數字經營、數字服務全流程智慧經營新模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