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蘇州市精心打造“運河十景”品牌 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發佈時間: 2021-01-12 16:27:18 | 來源: 蘇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蘇州該如何做好這“最精彩一段”?

蘇州的大運河串聯9個古典園林、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和7個遺産點段。橋文化、米市文化、驛站文化、滸墅關古鎮、平江古巷、虎丘塔……大運河蘇州段將運河物質文化、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統一起來,讓現有的文化資源、歷史建築、園林、非遺等“串”起來、“活”起來。

為了進一步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帶動作用,近期,我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推出並落實“運河十景”的決策部署,明確了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路徑和重要抓手。目前,“運河十景”各項目正有條不紊落實落細,“運河十景”將成為推動文化産業倍增和做強江南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撐。

去年,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該方案提出以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平望·四河匯集等10個名稱,面向社會啟動蘇州“運河十景”建設。

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我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産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為了擦亮運河文化名片,蘇州已經有了新一輪構想,通過“運河十景”的品牌打造,充分發揮好串珠成鏈效應,更好地激發大運河文化帶的活力。為了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課題,還需要深度挖掘現有文化資源,引入社會專業策劃團隊,加快建成一批運河文化特色小鎮、休閒街區、精品景區,策劃一批運河精品旅遊線路,設計一批宣傳産品,讓遊客“引得來、留得下、玩得好”。

(原標題:我市精心打造“運河十景”品牌,更好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串珠成鏈做靚最精彩一段)

 

推薦閱讀
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一):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 (運河總督衙門使用過的火炮)作為管理治理整條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運河總督河院署跨越明、清兩代,延續500年,歷經188任河道總督,一直到1902年才由清政府裁撤。通過引水、分水、蓄水的水源工程和水道閘群,南旺樞紐實現了多條河流的水源調配和航道水位的精確控制,用非常有限的水資源實現了大運河的南北暢通,並持續運作500多年。白英治水功在韆鞦無論是宏大完善的工程設計,還是嚴謹細緻的管理制度,南旺樞紐都代表了中國大運河卓越的技術成就,無愧於“北方都江堰”的美譽,堪稱水利奇跡。
蘇州市精心打造“運河十景”品牌 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橋文化、米市文化、驛站文化、滸墅關古鎮、平江古巷、虎丘塔……大運河蘇州段將運河物質文化、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統一起來,讓現有的文化資源、歷史建築、園林、非遺等“串”起來、“活”起來。蘇州的大運河串聯9個古典園林、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和7個遺産點段。
北京銀行推出“運河文化信用卡” 2021年1月8日,正值成立二十五週年的喜慶時刻,北京銀行正式推出傳統文化創意白金卡産品——“運河文化信用卡”,將金融“活水”融入運河文脈,打造集藝術鑒賞、文化傳承、金融服務於一體的消費金融新生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次發行的“運河文化信用卡”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客戶感受運河文化中蘊藏的精神價值和多元魅力,也是北京銀行匠心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舉措。作為紮根首都的金融企業,北京銀行始終堅持政治定力與市場活力相結合、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特別是在2020年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全面推進信用卡業務“數”“智”轉型發展,打造數字獲客、數字經營、數字服務全流程智慧經營新模式。
杭州“中環”新進展:余杭運河大橋將改建成雙層特大橋!預計7月啟動改造 運河大橋改造工程完成後,有望緩解這裡的擁堵狀況,並且將成為杭州中環北半環的一部分,溝通起杭州北部的良渚、塘棲、臨平等地,成為杭州的又一條重要的快速交通幹道。今天(1月7日),杭州中環建設又有了新進展,作為中環重要節點的余杭東西大道運河大橋,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式獲批,預計將於今年7月前後開始啟動改造。杭州中環是杭州都市圈內一條非收費快速公路。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