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大運河擦亮“金名片”

發佈時間: 2021-01-08 17:11:16 | 來源: 海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山東臺兒莊段。高啟民攝(人民視覺)

2020年10月8日晚,大運河文化詩會在江蘇蘇州舉行。華雪根攝(人民視覺)

運輸船隻行駛在大運河浙江杭州段上。龍巍攝(人民視覺)

2020年的最後一天,北京市通州區燃燈塔下。望著倒映著藍天白雲的一灣河水,西集水務二所所長尹希寶感慨萬分。

喝著運河水長大的他,曾親眼目睹“母親河”淪為魚蝦絕跡、群鳥飛離的臭水溝。隨著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等工作的有序開展,如今的大運河水清了、岸綠了,“就連拍電影、拍婚紗照的,都來運河邊取景呢。”尹希寶自豪地説。

實際上,全長近3200公里的大運河,“改容換面”絕非僅局限于通州段。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遵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等方案,運河沿線8個省(市)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不斷強化文化遺産傳承、深入推進河道水系治理、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努力完成將大運河從“文明大動脈”到國家治理文化新高地的功能性轉變。現如今,“匯文明活水,促區域協調”的大運河正逐漸成為宣傳國家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金名片”。

自然的河——

綠色生態環帶

“你能想像嗎?之前那裏其實就是個垃圾場。”走進林水相依的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尹希寶向河岸邊二號碼頭的方向指去。

“那會兒,岸坡上全是垃圾,坡下是一人來高的蒿草,散發的臭味兒恨不得能頂風飄十里。”尹希寶説,10年前,整個通州區的森林覆蓋率還不到20%,運河兩岸成方連片的樹林更是少得可憐。

“十三五”以來,通州區圍繞大運河沿線遺産保護利用和城市副中心建設,在實施沿河生態修復方面著力,新建包括溫榆河公園在內的多個休閒公園,打造超百平方公里的濕地群,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3%。

現如今,總佔地面積高達10700畝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大運河森林公園已成為大運河通州段的最大生態環帶。公園內,喬、灌、花等40多萬株植物匯聚,高低起伏的道路上,隨處可見利用沿岸景致變化形成的穿林路、賞花路。

不知何時起,自行車騎友張國芹養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週到森林公園綠道“打卡”。“每週不來這騎這一圈吧,心裏就特別鬱悶。只有騎完後,心裏才會舒坦。”張國芹説道。

保護大運河這條綠色廊道,留白增綠是抓手,減量發展是要求,共建共用是目標。

江蘇省無錫市洋溪河直通京杭大運河,但受河岸附近酸洗廠、小型化工廠等“散亂污”企業影響,河流污染極度嚴重,常年散發出濃重異味。為強化運河水污染治理,在當地政府的干預下,一年不到的時間裏,洋溪河附近一下子就拆遷、關停了46家企業。

企業結構優化、污染減排,群眾滿意度自然提高。“根據街道平臺監管部門統計,咱們居民對水質污染的投訴量大大減少了。”錢橋街道黨工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把美好環境復原並還給百姓,永遠排在第一位。”

不僅如此,在治理“散亂污”企業後,洋溪河兩岸共騰出土地220多畝,其中多數被用於“還綠於民”。“我家就離這10分鐘,但以前環境不好,我幾乎沒來過河邊。”家住錢橋街道的馬桂龍説,“經過治理,天藍了、水清了,現在我每天都來河邊走走。”

為了守好生態保護紅線,許多省市紛紛選擇以落實“河長制”來推動大運河生態建設,並且亮點紛呈。

“小祁,又來河邊逛啊。”自2018年6月起,江蘇省蘇州市“90後”環保志願者祁帥帥又多了一重身份——民間河長,負責大運河吳江古縴道段的日常巡查。每天在河邊走走看看,小祁早已與周邊居民打成一片。但熟歸熟,要是發現有人向河道亂扔垃圾、亂排污水,小祁總是第一時間進行制止或上報,絲毫不講情面。

不久前,有朋友發來一條河流疑似污染的視頻,祁帥帥馬上到現場查看情況,並第一時間反饋給水利、執法等部門。檢查發現,原來是抽水泵管道破裂,攪動了污泥,才導致水體渾濁。

“巡河時間久了,我都有點條件反射了,看到有河的地方就會停下檢查一遍,就像‘挑刺’一樣。”祁帥帥不好意思地笑著説。

暢通的河——

安全運輸航道

“這項目是雙線船閘,就像沒有蓋兒的兩個長方體並在一起。”1月2日上午,大運河通州段榆林莊船閘施工現場,十幾臺鉤機“嗡嗡”作響,全力開動,剛檢查完邊墻施工的項目經理于剛告訴記者,“船閘已完成底板混凝土澆築,目前項目已進入施工關鍵階段。”

隨著綜合治理工程的穩步推進,大運河通州段北關閘至甘棠閘長達11.4公里的河道已于2019年10月實現旅遊通航。“到2021年6月份,當榆林莊船閘等3個新船閘修建完畢後,40多公里的大運河通州段將實現全線通航。”于剛説。

殊不知,受制于水資源短缺、部分河段斷流、季節性行洪等現實困難,早年間,大運河黃河以北段航運能力已消失殆盡。在沿線地區精細化治理河道的不懈努力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帶動下,同北京一樣,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天津市武清區等地的運河河段均已恢復了旅遊通航能力,大運河北方航道正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相比于黃河以北地區,大運河黃河以南段的水運功能一直保持良好,除旅遊通航之外,還承擔著大宗物流運輸的重任。為了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內河高速航道,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産品成為諸多大運河管理部門的共識。

在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江蘇省揚州市六圩燈塔高聳岸邊,這裡是蘇北運河的“南大門”——施橋船閘。

只聽一陣震動,施橋船閘管理所副所長阮向陽立即掏出手機,點開“船訊通”應用程式,只用5分鐘時間,就通過了船員提交的過閘申報。

“原來沒有‘船訊通’,這過閘可費勁了。”阮向陽告訴記者,以前要想過閘,船員就必須拿著有效證件,來船閘遠調站現場登記繳費。現如今,船員可以通過手機上傳審核適航證書及其他證件,查詢過閘調度,真正實現了“一機在手,過閘無憂”。

此外,“數據多跑腿、辦事少跑腿”的理念不僅服務了船長船員,而且還造福了船閘上的工作人員。

據統計,船進閘時間一般要30分鐘,水流通的時間則是5至10分鐘,再加上出閘時間,通過每個閘次大約要花1小時。其中,如何確定每次過閘時的船隻總數便是最大的難題。

“以前全要靠我們人工辨別,根據船隻大小安排位置,這樣浪費空間不説,通行效率也較低。”施橋船閘管理所所長蔣赟介紹説,為提升通閘效率,江蘇省水利部門研發出了集電子申報、GPS定位與輔助調度于一體的航閘智慧運作系統,“這個程式可以根據每條船的尺寸,通過自主運算來安排合理位置,現在,每次閘室進的船更多了,也更合理安全了。”

依靠各種新型科技手段的加持,施橋船閘已成為全國最為繁忙的船閘之一。僅2020年9月1日一天,施橋船閘就開放閘次118次,放行船隊16個、貨輪504艘,船舶通過量達112.9萬噸。

“這刷新了由我們之前創造的全國內河單日通過量的最高紀錄,直接超出了0.6萬噸。”蔣赟説,“下一步,我們還會對‘船訊通’等智慧應用進行技術升級,努力滿足大運河運力增長需求,為大運河護好航。”

人文的河——

璀璨文化長廊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同樣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浙江省杭州市項目群正式開工。這批項目,將在保留大運河歷史元素基礎上,為市民及遊客創造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間。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若要實現復興,關鍵在於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

但大運河綿延千里,受時間空間的影響,運河文化遺産構成複雜而多元。因此,運河沿線省市積極結合地區風俗,因地制宜,全面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整體調查與針對性保護。

在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區塘棲鎮,大運河橫穿而過。因古鎮沿河諸街均建有廊檐,故有俗語稱:“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檐頭。”但要説這個運河古鎮最出名的建築特色,非“美人靠”莫屬。

“美人靠”其實是河岸廊檐下一長溜獨特的木製長椅。“這原本叫‘米床’,因為過去的賣家會把笆鬥米袋放在長椅上販賣。”元旦當天,站在“塘棲説書場”的舞臺上,65歲的余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豐國需聲音清脆,既不停頓也不打岔,“但這廊檐下的米床也是納涼的好去處,不少年輕女性會憑欄遠眺,慢慢地,‘美人靠’的名號反而比本名‘米床’還要響亮。”

為保護運河古鎮建築特色,將塘棲打造成“沒有圍墻的運河博物館”,2008年起,在專家的建議下,塘棲古鎮以“保持和恢復歷史原狀”為原則,採用原工藝、原做法、原材料對廊檐與“美人靠”等建築景觀進行多次修復,保護石雕、灰塑、脊飾等藝術構件,重現明清時期塘棲街區的本來風貌。

“自從塘棲修繕完畢後,好多家住市區的人,每週都會乘著水上巴士來鎮上走一圈。”豐國需告訴記者,“他們都説,就因為塘棲擁有這些老街建築,絕對算得上最有老底子(杭州話,以前)杭州味的地方。”

拋去自身文化價值暫且不談,連通南北的大運河還是一個孕育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流動寶庫”。為促進公眾對大運河文化的綜合認知,這些年,大運河沿線地區也加強了對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扶持。

1月1日,在山東省聊城市道口鋪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採用東昌木版年畫形式、濃縮了京杭大運河千年風情的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一經亮相,便引得所有參觀者的目光。

“我們木版年畫是因運河而興,用這樣的方式作畫,既能宣傳運河,又能展現藝術魅力,我覺得很有意義。”談及創作初衷,畫卷作者、70歲的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打開了話匣子,“2020年9月,我還帶著這幅畫參加了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呢,這多虧了政府的支援。”

除了積極助力大運河“非遺”走出去,聊城市同樣注重確立傳承人在“大運河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位置,力求科學傳承。

對於2020年上半年參加的“非遺”培訓班,郭春奎仍記憶猶新。“通過幾天的培訓,我們學習了文化傳承的政策理論、了解了傳承人的職責使命。”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培訓形式讓郭春奎對自己的教學風格産生思考,並作出了改進。

“改變效果的確不錯,徒弟們進步都很快,有了一定創作能力,參加活動都能頂上來了。”郭春奎滿意地説。(本報記者劉樂藝)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07日第 05版)

 

推薦閱讀
臺兒莊古城文化産業園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 2020年12月25日,中共臺兒莊區第十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臺兒莊區委關於制定臺兒莊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實施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戰略,加強運河文化、紅色文化、魯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推進文化旅遊實現高品質融合發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走在前列。把文化産業作為城市轉型的主要引擎,把示範園區創建作為城市轉型的戰略平臺,育企業、引人才、強産業,引領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高品質發展。2019年,在園區帶動下,臺兒莊區接待遊客突破1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92.7億元。
運河之上看寧波:大河文明奔騰千載再“出海” 上林湖越窯博物館展出的越窯青瓷李典攝在三江口東岸,兼有祭祀媽祖和商貿協調功能的慶安會館應運而生,成為當地古代海上交通貿易史的歷史見證。寧波三江口李典攝中新網寧波1月8日電(記者李典)“天一閣的這兩處碑文足以看出古時浙東運河的繁盛之景。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李典攝已有450餘年歷史的天一閣,縱使風雲變幻,始終倣若一位從容智者,見證著、記載著浙東運河蜿蜒行至寧波,由姚江、奉化江匯合成甬江,奔流入東海。
近30億!北運河香河段綜合整治清分工程PPP項目採購中 (3)環境物聯網工程通過建設環境物聯網,構建項目區智慧生態管理系統,實現對雨水情、汛情以及流域生態系統要素的動態監測和智慧化管理,能系統分析和深度挖掘項目區生態環境問題、預測生態系統發展過程、實現水務管理和生態環境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系統化、智慧化,為提升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支撐。1月7日,中國水網從E20環境平臺標訊採集系統E標通獲悉,北運河香河段綜合整治清分工程PPP項目社會資本採購公告發佈。本項目合作期為25年,其中建設期為3年,運營期22年。
有山有水!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啟景觀打造工程 而在旁邊建設有這樣一個水景後,從西側看,這條“巨輪”便像航行在水中一樣,從而呈現更加優美的身影。修建道路打造碼頭水路陸路都可到達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緊鄰大運河河道,是保護、展示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除打造“山水景觀”外,一些基礎配套設施也在建設之中,施工人員正在修建道路,打造碼頭,未來水路陸路都可到達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大運塔的西側,一條南北向的道路正在建設之中,南側的道路基本建成,北側正在攤鋪二灰土,準備進行道路建設。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