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我國出臺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規劃

發佈時間: 2020-10-26 14:33:15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余俊傑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余俊傑)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印發《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將從多方面推進大運河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帶動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根據規劃,大運河沿線各地要做到保護優先和合理利用並舉,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構建全域統籌、區域協同的文化和旅遊發展格局。

據介紹,此規劃著力發展大運河文旅融合新業態,措施包括加快發展數字文旅、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民宿,以及促進全域旅遊向縱深發展等。

根據規劃,將打造“千年運河”品牌體系,促進品牌傳播推廣;此外,培育一批精品文化旅遊線路,例如世界文化遺産研學遊、運河紅色文化傳承遊、運河觀光休閒遊等。

據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大運河文化藝術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大運河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利用,同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到2035年,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成效突出,建成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大運河文化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到2050年,“千年運河”品牌享譽中外,大運河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中華自信的重要標誌。

推薦閱讀
滄州舉行“行走獅城大運河” 媒體行活動 滄州鐵獅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杭大運河從滄州穿城而過,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滄州一直將大運河視為“母親河”。如今,鐵獅子不僅成為滄州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滄州人民的精神“圖騰”。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浚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雲溪橋攝影仝瑞勤大運河浚縣段(衛河)歷史遺存豐富、多樣,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不僅包括原生態的河道本體、枋城堰遺址、雲溪橋、黎陽倉遺址、浚縣北街土圓糧倉等遺存,還包括依託運河發展起來的浚縣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觀等相關遺産。同時,以大運河浚縣段千年文化底蘊為基礎,持續推進浚縣古城、人文歷史痕跡、民俗文化等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串起一顆顆運河文化遺珠,並通過創新發展,高品質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2014年6月22日,衛河(永濟渠)浚縣段作為中國大運河31個遺産區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余姚鬥門村:運河古村揭文明新篇 鬥門,是我國古代一種水利設施。全國各地以鬥門命名的地方很多,余姚市馬渚鎮鬥門村是其中一處。10年後,鬥門人在50米外新建廂式船閘取代老閘。
河北故城大運河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 河北故城有著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歷代人文故事充分體現了運河文化的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王希錄攝近年來,故城縣圍繞旅遊項目建設、宣傳行銷、服務提升等重點聚焦發力,全力推進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和歸宿。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