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十“廣安門(上)”

發佈時間: 2020-10-26 08:38:0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廣安門

朱乃正書

咏 廣 安 門 【明】朱國祚

郭外秋山百里晴,日斜深院晚涼生。

十三層塔半扉影,一鳥不來風鐸鳴。

廣安門-作用

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廣安門

過右安門往西拐有廣安門,廣安門在外城西南城墻處,與廣渠門相對,亦稱“彰儀門”。彰儀門有“彰儀金人”一景。因城樓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狀,傳為金代遺物而得名。明代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圖為《京門九衢圖》-北京工商聯領導們參觀留影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禦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清代,當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後,便下令修築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於當時耗費鉅資鋪設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由於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因此廣安門內的彰儀門大街(即今天的廣安門內大街)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説法。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廣安門-城樓

改建後城樓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墻基寬7米、頂寬6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雍正年間,因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廣安門到小井村的路段長1500丈,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平均每尺長的道路用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兩三”的説法。這條道路的修通對廣安門地區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廣安門古跡 1-天寧寺塔

天寧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前街上。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磚塔,為遼代時所建。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天寧寺塔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創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天寧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西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壽年間(西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業寺。相傳隋文帝未稱帝時,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後,在仁壽年間將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一。仁壽二年(西元602年)佛舍利入塔。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臺階可上,後塔毀。唐開元年間(西元712年),弘業寺改稱天王寺。到了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西元1119—1120年),于寺內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建塔歷時十個月,其造型取《華嚴經》經義。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間(西元1122年)稱帝,帝號:天賜皇帝。但僅三個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此塔的建築師是寇世英、寇世興。金代(西元1115—1234年),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裏,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並改名為大萬安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元朝(西元1271—1368年)末年,天寧寺遭到滅頂之災,整座寺廟隨豪華的金中都毀於兵火,僅余孤塔,煢孑無依。明朝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廟,依遼代原狀更換舍利塔基座磚雕,擴大寺廟規模。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廣孝,不要爵位封號,退隱雙塔慶壽寺,後來移居天寧寺。天寧寺西北角,曾有一處院落,名為宗師府,即為姚廣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更名天寧寺,明正統十年(西元1445年)改稱廣善戒壇,不久,又恢復天寧寺舊名。明正德十年(西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兩度修繕天寧寺,整修一新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塔後有大覺殿和廣善戒壇,西北處有宗師府。明末天寧寺再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清初時塔頂坍塌。康熙二十一年(西元1682年)重建天寧寺。清乾隆二十一年(西元1756年)重修天寧寺,寺中心為遼代舍利塔,將遼代鐵塔剎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後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從明朝末年始,天寧寺逐漸成為京城賞花、拜佛的好去處。到了清代,寺中設有花圃,種有芍藥、桂花,尤以荷花、菊花最為有名。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天寧寺塔-結構

天寧寺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後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後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東書“金界莊嚴鈴語鐘聲流靜梵”,西題“連臺馣靄香雲寶相現慈因”。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後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後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天寧寺舍利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個方形磚砌平臺之上。平臺以上是上下兩層八角須彌形基座,下層須彌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壺門形龕,龕內雕有一尊自內向外伸出的獅頭,這些獅頭雕刻的十分精細,形神兼備。龕與龕之間雕刻纏枝蓮、蒲草茨菇、水生植物的圖案,其中蓮花和蓮葉的圖案造型各異、姿態豐富。在須彌座轉角處雕刻著金剛力士像,力士像赤裸著上身,全身肌肉緊繃,雙手承托著須彌座的上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上層須彌座之上為磚雕倣木鬥拱承托塔臺和雕有一週護欄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纏枝蓮、寶相花等紋飾姿態各異、細膩精美、典雅娟秀。平座之上是三層巨大的仰蓮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蓮瓣原為鐵質,每月初八寺僧在其中注油,點燃三百六十盞燈以供佛祖。每當此時,燈光將塔身照得通明,與天上星月相映生輝。遠近百姓聚眾觀燈,飛火流螢,共同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塔身為八角形,第一層塔身較高,正面朝南,為全部塔身雕飾的重點。八角為八個突出的半圓形立柱,與塔身連為一體。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龍首相對、張牙舞爪、吞雲吐霧盤旋的蛟龍。古龍的威武氣勢,顯示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準。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塔身的雕像是按《圓覺經》佈置的圓覺道場,塔的建築和裝飾處理是按《華嚴經》經義設計的象徵大日如來的“華藏世界”,兩者結合,顯示出遼代尊崇華嚴宗,融合顯教密教的佛教特點。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手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這些浮雕大都殘損嚴重,但它仍不失為中國佛塔雕塑藝術中的經典之作。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廣安門古跡 2-白雲觀

白雲觀是明代以來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叢林”北京最大的道觀建築,在廣安門、西便門外。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教圖案裝飾。其中四禦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邱的遺骨。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産碑記、畝産碑記、香火碑記等,是極負盛名的道觀園林。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雲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廟會,一連十八天半。當年城裏人到白雲觀進香遊覽,一般都沿著宣武門外的護城河西行,過鐵橋出西便門。沿途官家貴人的車馬、轎子,平民們騎的小毛驢,也有結隊步行的,縷縷行行,逶迤而來。當年的白雲觀從老遠就可以看到一對高大的旗桿,挂著黃龍旗,上書:“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聖號。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白雲觀的東側,攤販雲集;廣場的西部是茶棚,是用新蘆席搭的,起脊,四面鑲有紅蝙蝠圖案的玻璃窗,內設八仙桌。棚內壘有火池,暖烘烘的。還有些串棚唱竹板書、蓮花落的,且走且唱,向茶客們要錢。茶棚的西下坡有跑馬場。每天下午有跑車賽馬活動。廟會期間,觀內的摸石猴和打金錢眼兩項傳統活動,最為新奇熱鬧。香客、遊人們未曾進山門先去摸石猴。傳説,人們摸了它可以祛病避邪。年深日久,石猴被摸得油亮油亮兒。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又有“打金錢眼”風俗,觀內有一橋,橋下無水,橋洞中坐一道士,在其頭前腦後,各懸一硬紙做的大錢,錢孔內挂一銅鈴。香客遊人用銅板來打“金錢眼”。既是祈求一年吉利平安,又圖個熱鬧。白雲觀正月十八日夜,有“會神仙”,並舉行大型燈會。四處燈籠閃耀,吸引遊人眼目。正月十九日舉行“宴邱會”,那就是廟會的高潮了,更為熱鬧。香客遊人人山人海,觀內香火繚繞,觀外秧歌、高蹺、獅子、龍燈、太平鼓……鑼鼓喧天,人聲如潮,整座道觀都沸騰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十“廣安門(下)” 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十“廣安門(上)” 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門(下)”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現無存。為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門(上)”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現無存。為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