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滄州舉行“行走獅城大運河” 媒體行活動

發佈時間: 2020-10-26 14:32:55 | 來源: 燕都融媒體 | 作者: 李家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0月23日至24日,由滄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的“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在滄州舉行。來自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等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先後走訪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區、滄縣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青縣紅木小鎮、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以融媒體新聞報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大運河滄州段的風貌與魅力。

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內,一望無際的草坪與蜿蜒流淌的運河相得益彰。這裡自2018年10月1日正式開放後,就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網紅打卡地”。這個“老人能散步、青年能運動、兒童能嬉戲”的城市生態休閒空間,讓獅城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盡情享受親近自然的輕鬆與愜意。

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裏,巍巍鐵獅櫛風沐雨,積澱了上千年的文明;斑駁墻基歷經滄桑,講述著滄州舊城久遠的歷史。滄州鐵獅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如今,鐵獅子不僅成為滄州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滄州人民的精神“圖騰”。

兩天的活動時間裏,媒體記者奔赴滄州市區、滄縣、青縣、吳橋、東光、泊頭等地進行實地採訪,對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景觀風貌、百姓生活、傳承保護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採訪和報道。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杭大運河從滄州穿城而過,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滄州一直將大運河視為“母親河”。滄州市委市政府統籌大運河的産業功能、城鎮功能、生態功能、交通功能和文化旅遊功能,力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資源,真正還運河於人民。舉辦本次“行走獅城大運河”活動,就是希望借助新聞媒體的優勢和力量,深入挖掘滄州運河文化,弘揚運河精神,為推動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凝聚智慧和力量。


推薦閱讀
滄州舉行“行走獅城大運河” 媒體行活動 滄州鐵獅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杭大運河從滄州穿城而過,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滄州一直將大運河視為“母親河”。如今,鐵獅子不僅成為滄州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滄州人民的精神“圖騰”。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浚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雲溪橋攝影仝瑞勤大運河浚縣段(衛河)歷史遺存豐富、多樣,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不僅包括原生態的河道本體、枋城堰遺址、雲溪橋、黎陽倉遺址、浚縣北街土圓糧倉等遺存,還包括依託運河發展起來的浚縣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觀等相關遺産。同時,以大運河浚縣段千年文化底蘊為基礎,持續推進浚縣古城、人文歷史痕跡、民俗文化等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串起一顆顆運河文化遺珠,並通過創新發展,高品質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2014年6月22日,衛河(永濟渠)浚縣段作為中國大運河31個遺産區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余姚鬥門村:運河古村揭文明新篇 鬥門,是我國古代一種水利設施。全國各地以鬥門命名的地方很多,余姚市馬渚鎮鬥門村是其中一處。10年後,鬥門人在50米外新建廂式船閘取代老閘。
河北故城大運河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 河北故城有著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歷代人文故事充分體現了運河文化的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王希錄攝近年來,故城縣圍繞旅遊項目建設、宣傳行銷、服務提升等重點聚焦發力,全力推進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和歸宿。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