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十“廣安門(下)”

發佈時間: 2020-10-26 08:38: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廣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安門-作用

廣安門城樓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倣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圖為《京門九衢圖》-北京市政協領導們參觀留影

廣安門古跡 1-蓮花池

蓮花池,古稱西湖、太湖、南河泊。位於北京西郊廣安門外、六里橋北部,豐台區與海澱區、宣武區交界處蓮花池公園內。東鄰蓮花池村,南臨蓮花池南裏,西臨西三環中路,北靠蓮花池東路。是一座古老的湖泊,池內有泉水溢出,流入蓮花河。蓮花池是北京城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據《水經注》記載:“水又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其西北,平地導源,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西湖即蓮花池,遼、金均為城市供水的水源,金代更把蓮花池水引入中都城,建造優美的同樂園,也叫西華潭或魚藻池。當時蓮花池水面積較大,根據《水經注》提供的數字,其面積約為1.14平方公里。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蓮花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是燕國薊城水源,金貞元元年(1153年)薊城被改為中都大興府後,城址東移,但城內的林苑湖渠,仍以蓮花池為水源。清乾隆帝曾下令疏通蓮花池。清人《天咫偶聞》:“南河泊,俗稱蓮花池,在廣安門外石路南。有王姓者,於此植樹,起軒亭。有大池廣十畝許,紅白蓮滿之,可以泛舟,長夏遊人競集。”可見當年勝景。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改稱為蓮花池是完顏亮遷都北京(時稱燕京)後的事。金國的國都原在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子,名為“上京會寧府”,是開國皇帝完顏旻于1115年創建的。1150年初,完顏旻的孫子完顏亮發動政變,殺死了堂兄金熙宗,奪取了皇位。一年之後,完顏亮宣佈要南下遷都到燕京。他表面上的遷都理由是:上京遠離中原,不便統治。但實際上他是希望以遷都來擺脫反對勢力的牽制。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完顏亮對官員梁漢臣説:“我在上京栽種了200株蓮花,為何不成活?”梁漢臣心領神會地答道:“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梁漢臣還迎合説,“燕京自古霸國,虎視中原,為萬世之基。”完顏亮遂派梁漢臣等官員去燕京營造城池宮殿,興建新的國都。1153年,完顏亮宣佈正式遷都,他將新國都命名為“中都大興府”,如今北京的南郊大興區的名稱,即來源於金代的大興府。完顏亮遷都成功後,叫人在西湖栽種了大量的蓮花,以證實金中都的水土氣候確實勝過北方的上京。西湖由此改稱為蓮花池,它的下游洗馬溝也改名為蓮花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廣安門古跡 2-六里橋

六里橋位於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進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橋,因距離廣安門城門還有六里地,故稱“六里橋”。清雍正年間從廣安門至小井村修了一條石板路,在距廣安門外六里的柳巷村旁有一條西北東南方向的溝渠,寬約三丈,旱季可行車馬,雨季水流成河,於是路修到這裡便搭了一座石板橋,兩側裝有護橋欄杆,遠望呈彎月形,被稱為六里橋。其位置在今天西三環路上的六里橋西端,乾隆年間又重修過。據傳清末民初該橋被廢棄,只有地名被流傳下來。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於此處建有石橋,因距廣安門六里,故名。雍正年間,六里橋東南角原有“五顯財神廟”建於明代,清代曾屢次重修。廟坐北朝南,山門一間,戲臺三間,正後殿各三間,東西配殿各六間,石碑三塊,山門、戲臺連為一體。大殿山門、戲臺等均為大式懸山頂,筒瓦,調大脊,建築佈局規整。1949年以前,香火極盛,北京地方文獻資料多有記載。清《天咫偶然聞》記載:“廣安門外財神廟,報賽最盛,正月初二,九月十七日,傾城往祀,商賈及勾闌尤夥。廟貌巍煥,甲于京師。”史籍上所記述的情景,直到解放初期1950年時,還可見到。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廣安門古跡 3-宛平城

宛平城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盧溝橋作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京都的橋梁地理位置重要明朝廷特命禦馬監太監武俊監造,作為拱衛京都的橋頭堡,名為“拱極城”。做為軍事設施,建造上不同於一般縣城,一般稱為“鬥城”或“衛城”。清以後拱極城也一直作為軍營屯兵之所。民國時,宛平縣政府遷入拱極城,始更名為“宛平城”。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宛平城作為軍事設施,比一般縣城要小,東西長40米,南北寬約320米,距離盧溝橋僅數百米遠。宛平城只有東西兩座城門。東門叫“順治”門,西門叫“威嚴”門。城內只有一條連接東西二座城門的石板路,兩旁分設兵營驛站等。民國時宛平縣公署遷入始設有縣衙,但也沒有一般縣城常見的市場和鐘鼓樓等。宛平城墻為磚石結構,高大而堅固。東西兩門上設城樓並輔有甕城。南北城墻中心建有中心樓,分別名為“洪武”“北極”。城墻四角建有角臺,上設角樓下設輔房。城墻四週均設有用於掩護及射擊用並帶蓋板的垛口。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廣安門古跡 4-盧溝橋

宛平城創建於明代,西邊跨永定河有一座盧溝橋,卻名揚中外。數百年間,這裡一向以其獨特的風光吸引著無數的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前來觀賞咏嘆。盧溝橋雄偉壯麗,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準,迎水的一面砌成尖角形,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為的是抵禦春天的冰淩和夏日的洪水,以保護橋墩,俗稱“斬龍劍”。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盧溝橋裝飾精美絕倫。兩邊望柱飾有石獅、欄板花紋。盧溝橋的石獅子堪稱天下一絕,“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就是形容它的獅子的眾多、姿態各異以至難以辨清數目。另外盧溝橋兩邊的橋頭還分別立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象,西橋頭立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盧溝橋碑、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盧溝橋碑、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盧溝橋從古至今聲名遠揚,它的美景是上了“燕京八景”的,名曰“盧溝曉月”。金章宗皇帝是最早欽定它為“燕京八景”之一的,清乾隆皇帝有“盧溝曉月”碑煌煌矗立。元朝時,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裡,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從盧溝橋上放眼觀望,西山一脈,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宛如仙境。東面宛平古城,雄踞獨守,壁壘森嚴。永定河水波濤滾滾,觸目驚魂,衛護著它的是蘆花吐絮,棱草青青。特別是拂曉黎明,一彎明月西斜,遠山近水,影影綽綽,氤氤氳氳,更增一分詩意:“渺渺平沙接遠堤,一川斜月石梁西”、“落日盧溝溝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安門篇鑒賞

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走在橋上,你會距離“京門九衢”的祖國首都北京更近了,油然而生出愛我中華的崇高之感!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中國大運河廟會開幕 5天4大板塊鳴鑼開市 10月30日,伴隨著強勁的二十四節令鼓聲,2020第七屆中國大運河廟會(下稱“大廟會”)在浙江杭州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的香積寺廣場開幕。據悉,大廟會將持續5天,在4大板塊開展活動,可謂熱鬧非凡。
國博展出運河盛景 論壇詳解永定興城 大運河,中華南北水上通衢;永定河,串接京城文化脈絡的母親河。一個展覽將在國博亮相,以“舟楫千里”之景再現大運河之盛;一個論壇昨在大興召開,對京南永定河文化傳承發幽探微。兩件文化事,事關兩條河,歷史會説話,文物有表情。
大型漆器作品《大美運河》亮相揚州東站 連淮揚鎮鐵路通車在即,1日記者在揚州東站售票大廳看見,售票大廳墻壁上一幅大型漆器作品已經安放完畢。
大運河文化展 亮相國博 記者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獲悉,該館策劃的“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11月1日起向公眾開放。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