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鬥門村:運河古村揭文明新篇
鬥門,是我國古代一種水利設施。全國各地以鬥門命名的地方很多,余姚市馬渚鎮鬥門村是其中一處。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寧波部分有“兩段一點”。其中一段虞余運河的終點,便在鬥門村。
作為一個運河古村,今天的鬥門,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工業商貿多元發展,“崇德向善”的古風與智慧團結的文明新風協同推動,正在向和諧宜居的新農村大步邁進。
運河煥發美麗新姿
鬥門村是余姚市馬渚鎮的東大門。運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早在南宋時,這裡已建有陡門、閘壩等設施,後幾經廢建。
現在遺存的老閘是1952年修建的,閘上的“愛國增産水閘”幾個字透露出時代特徵。閘口可以控制水位,旁邊河岸邊的坡道則方便鋪上淤泥,靠人力、畜力拖著船隻通過,典籍所載“挽舟而過”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种老式“拖”船法很快便不能滿足船隻往來的需求了。10年後,鬥門人在50米外新建廂式船閘取代老閘。上世紀80年代初,浙東運河改造,鬥門河道截彎取直,機械化的鬥門新閘建起,只是今日鮮有船隻過閘。
隨著航運功能的減弱乃至喪失,運河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城市排水和灌溉中。2018年,為了更大程度地展現運河之美,鬥門村進行了運河棧道的延伸建設,運河風光盡收眼底。緊鄰河道的運河文化廣場、文化禮堂也受到青睞,3年來共舉辦市鎮文化活動10多場,村級文藝演出20多場。去年,由《寧波晚報》承辦的寧波市村歌展演便在運河邊的鬥門村俱樂部舉行,幫助打響了鬥門村的文化名片。
為豐富村民業餘生活,去年鬥門村還引進了桌上冰壺球運動和氣排球運動,新式運動項目受到不少老年人的喜愛。
鄉風促進産業興旺
胡氏是鬥門村大姓。1918年,鄉賢胡蓮蓀捐銀元9855元,創辦了馬渚鎮求實小學,百餘年間“崇德尚善”的風氣在鬥門傳承不息。
2009年底,鬥門村胡氏家族的35戶村民重聚,百年舊事重提。眾人決定以鄉賢的名義設立胡氏道德基金,扶危幫困,使家族凝心聚力,助力村莊發展。
這些年,胡氏後人定期聚會,先後完成了改善河道、安裝抽水機房、接通污水管,拓寬河邊道路、修復祠堂等項目。逢年過節,還為困難老人送去慰問金,學子獲得好成績,也會拿到獎學金。
鬥門村黨支部書記魏國平2010年進入鬥門村村委工作,2017年開始任村支書。從部隊退役的他一直保持著晨跑的習慣。每天早上5點20分起床,繞村跑兩圈,跟村民聊聊天。
“産業方面,我們村主要是家庭作坊,有200多家小企業,主要從事塑膠、汽配、煤氣灶具的生産。”魏國平説,這些年因為一系列文明鄉風建設方面的工作,鬥門人變得非常團結,也很有凝聚力,村裏各項工程推進大都順利,環境好了,産業發展也越來越興旺。
基建助推和諧宜居
近幾年,配合市鎮各級發展規劃,鬥門村的余姚市第三人民醫院、長安西路擴寬延伸、海吉星農貿市場網線管道安裝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土地、房屋確權有序開展,垃圾分類全面啟動,污水納管按計劃推進。
基礎建設方面,3年來,鬥門村升級改造農貿市場,維修道路,新建停車場、現代化公廁,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為建設和諧宜居新農村,還建設了農民多層公寓和別墅項目,有效緩解了人多地少的問題。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鬥門村先後榮獲浙江省文明村鎮、浙江省衛生村、寧波市全面小康村等稱號。
2020年5月,為響應東西部扶貧協作要求,魏國平還趕赴結對的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坡頭村,結合自身經驗及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扶貧方案,助推坡頭村如期摘帽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