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天津市發現大運河遺産考古實證

發佈時間: 2020-10-21 11:18:52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張帆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日前,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大規模古代墓葬。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資訊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等時期。

秋季是考古發掘的黃金季節,自9月下旬開始,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進駐到西青區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考古工地,先期開始對上半年經考古勘探發現的100余座明清時期墓葬進行正式考古發掘。十一長假期間,幾十人的考古隊伍一直忙碌在野外現場。目前已經揭露明清時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錢幣、發飾、符咒磚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時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人骨標本進行全部科學採集。

據了解,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考古勘探發現的古代墓葬數量共800余座,是近70年來天津考古的重大發現,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年代跨度之大、分佈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絕無僅有。墓葬既有磚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圓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據天津及周邊省份相近類型墓葬考古發現對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應始於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時期。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考古專家陳雍在現場考察後認為,必須站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天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楊柳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高度來認識此次考古發現,此次發現是對天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價值及內涵的極大提升和極大補充,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大運河、楊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實證。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尹承龍表示,目前發掘的對象主要是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發現的明清墓葬,後續會根據場地條件、氣候等因素逐步啟動對運河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發現的700余座古代墓葬進行大規模科學發掘。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明清時期是人類體質微觀演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內考古界與體質人類學界仍然缺乏對明清時期以來人類遺骸的系統收集、保護與研究,給全面認識中國人體質的連續演化規律造成困難。自2004年開始,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單位合作,啟動了天津明清人骨保護與研究工作,目前已採集明清時期人骨標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華北地區最大的明清人骨標本庫並開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種學、牙齒形態學、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天津地區已經建立的明清人骨標本庫樣本多集中于薊州區等北部地區,天津海河以南地區大規模發掘明清墓葬較少,因而缺少這一區域人骨材料積累,此次發掘人骨數量估計在200例左右,這批人骨的科學採集在進一步豐富天津明清人骨標本庫的同時,為進行下一步人骨綜合比對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天津南部樣本,意義重大。目前考古發掘也初步顯示出天津海河以南地區的明清平民墓葬在喪葬習俗、隨葬器物等方面與天津北部地區同期墓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地域特點,很有考古研究價值。

推薦閱讀
挖掘運河內涵賦能城市建設 近日,由江蘇省社科聯、淮陰工學院主辦,淮陰工學院蘇北發展研究院、國際教育學院承辦,中歐運河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協辦的“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在淮安舉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主題分別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能運河城市發展”“大運河的旅遊開發:可持續吸引力的建議”“大運河歷史:從俄羅斯視角的觀察”“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與運河社區的消失”“關於大運河沿線城市生態建設的思考——以大運河中部城市淮安市為例”等視角各自提出觀點建議。深入挖掘大運河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勠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省社科聯今後重點努力的方向,也是推動江蘇哲學社會科學高品質發展的豐富養料。
天津市發現大運河遺産考古實證 自2004年開始,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單位合作,啟動了天津明清人骨保護與研究工作,目前已採集明清時期人骨標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華北地區最大的明清人骨標本庫並開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種學、牙齒形態學、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日前,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大規模古代墓葬。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考古專家陳雍在現場考察後認為,必須站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天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楊柳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高度來認識此次考古發現,此次發現是對天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價值及內涵的極大提升和極大補充,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大運河、楊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實證。
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路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由21家中央新聞網站、省級新聞網站組成的網路媒體採訪團,從鶴壁出發,沿大運河到安陽、焦作、洛陽、開封進行採訪,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價值,全景展現一千多年來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唱響千年運河、千年傳承、千年風情。下一步,河南將圍繞“國運”“城運”“水運”“物運”“文運”五大建設內容,將大運河河南段建設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生態帶、再現源頭神韻的景觀帶、傳承華夏文明的文化帶、承接國家戰略的産業帶、展示文化自信的交流帶,為打造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大運河亮麗名片貢獻中原精神和河南力量,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運河文化旅遊絢麗篇章。永濟渠(衛河)仍在發揮防洪灌溉和生態景觀作用。
河北滄州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明年初步建成 實施文化遺産普查建檔工程,對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進行全面普查,逐項制定重點文物保護方案日前,《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滄州市提出,要切實搞好頂層設計、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六大類19個專項任務。“1”即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1”即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6”即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土地利用6個專項規劃,沿線各縣(市)制定出臺本區域實施方案。至2025年,滄州段大運河文化遺産實現全面保護,主幹河道實現全線有水,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文化旅遊形成統一品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