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六“左安門(下)”

發佈時間: 2020-10-21 10:56:5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左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作用

外城的南墻東面是左安門。左安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與右安門東西對稱,因箭樓外側門洞有石砌礓擦的原因,俗稱“礓擦門”。當年因為北疆烽火連年,為加強京師防備與治理建外城。永定門是外城南垣正門,當年它取代了正陽門的位置成為了整個京城的南大門。因為修築外城是為了國家安定,所以永定門兩側的城門都取“安”字為名,東側為左安門,西側為右安門。左安門距外城東南角樓很近。左安門外水源豐沛,土地肥沃,有大片菜田。農家在這裡辛勤勞作,種植各種時令鮮菜,以供應內城民用,南城的糞車每天出入左安門內外。

圖為《京門九衢圖》-領導專家參觀指導長卷留影

左安門風物 1-九九重陽

舊曆九月初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三國時期,“重陽”的名稱已經出現,魏晉以來,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古代,重陽節活動豐富多彩,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陽是日,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民間百姓也爭相效倣,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京西的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高閣上飲宴作樂。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覺寺五塔金剛寶座臺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此外,遊人較多的是阜成門外釣魚臺。由於重陽節之後,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們稱此舉為“辭青”。登高、“辭青”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民國以後,這種風俗逐漸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們的傳説,民間並無實際活動。重陽前後,民間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風俗。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左安門傳説 1-乏塔

“乏塔”亦稱“法塔”,坐落在龍潭湖西北的法藏寺院裏。法藏寺是遼金時期的千年古寺,傳説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位大和尚,乃“天神羅漢”轉世落在此間修行。大和尚虎背熊腰力大無窮,不單力能“扛鼎”還能“扛塔”。閒聊中大和尚得知“西城有五塔,而東城無有塔”一説頓時禿頭頂上頭青筋暴起火冒三十多丈!怎麼著?灑家駐城東,難道城東居然無有一座佛塔嗎?唉...呀!去哪兒弄它一座過來豈不就齊活啦!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於是乎他就向佛祖發出申請。佛祖也覺著大和尚精神可嘉,就把本應更新換代給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悄沒聲兒挪給了這位“急茬兒”的北方大和尚。大和尚把寶塔弄到手,背起來就走。一夜之間腳不沾地兩耳生風,撒開了丫子就是一通跑,沒等天亮就到左安門了。等一看見城門大和尚傻眼了——嚴可嚴兒的尺寸,將擦著城門洞兒才能勉強蹭過去。別瞧大和尚背著寶塔,跑上千里地沒事人一樣。可背著這大傢夥將擦著過城門洞兒,可讓大和尚擺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等湊合著過了城門,大和尚實在沒力氣了——咕噔!就連寶塔墩在葦坑邊兒上了。喊了一嗓子:“將擦呀!將擦!......”就打那會起左安門就有了它的綽號“江擦門”。戳在葦坑邊兒上的這座寶塔,當地人呼為“乏塔”(應為“法塔”之訛)。據孫承澤的《天府廣記》載:“金彌陀寺即法藏寺在外城內,寺中有塔七級,高十余丈中空可登”。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乏塔”之所以著名,在乎中空可登也!北方寒風凜冽,七八級大風司空見慣,故北方工匠築塔多為實芯兒。絕少有可以拾級而上的“空心兒塔”。“乏塔”七層通高十丈,相當於現在十幾層樓房那麼高。登高遠眺:北望宮闕金碧輝煌,西看兩壇松柏茂盛,遙看西山重疊蜿蜒如近在眼前。難怪城裏的文人騷客都愛在“重陽日”攜酒登臨“乏塔”銜觴賦詩——原來這裡是登高攬勝絕佳聖境。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左安門傳説 2-分鐘寺

出了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里地,有一個地方叫“分鐘寺”。在很早的早年,廟裏有一口奇怪的鐘,打起這個鐘來,四外的村莊當然就都聽見啦。奇怪的是:聽鐘聲的人,是一個人聽了一個樣兒;更奇怪的是:這個鐘聲不像鐘聲,簡直像有人在耳朵旁邊説話一樣。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這個鐘聲,這個鐘的樣子,是聽老人一輩一輩傳説下來的,説:這個鐘聲,如果懶人聽了,就是“下炕!下炕!”如果勤勞的人聽了,就是“不忙!不忙!”如果牧童兒聽了,就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聽了,就是“倒倉!倒倉!”如果在麥秋的時候聽了,就是“揚場!揚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一口鐘怎麼打出這麼多樣聲音來呢?老年人聽老老年人説:當初,這裡住著一個慈眉善目的老頭兒,無依無靠,是個孤苦伶仃的人,當地的人就叫這老頭兒給村裏打更,老頭兒答應啦。大夥兒問這老頭兒:“老大爺,您給我們村子裏打更,給您多少工錢呢?”老頭兒笑了笑,説:“我不要工錢,你們給我攢著,等攢得錢多啦,你們鑄一口鐘,打鐘就不用打更啦。”大夥兒也答應啦。打這兒,老頭兒就天天夜裏打更。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行走大運河|浚縣泥咕咕:叫響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路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浚縣西楊玘村,探訪浚縣泥咕咕,品味大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下)”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上)”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門(下)”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