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運河內涵賦能城市建設
近日,由江蘇省社科聯、淮陰工學院主辦,淮陰工學院蘇北發展研究院、國際教育學院承辦,中歐運河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協辦的“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在淮安舉行。近百名國內外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展開研討交流。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德海説,大運河不僅是文化帶,也是生態帶、經濟帶、城鎮帶,是“流動的文化”“活態的文化”。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既是江蘇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賦予了社科理論界重大的時代責任。深入挖掘大運河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勠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省社科聯今後重點努力的方向,也是推動江蘇哲學社會科學高品質發展的豐富養料。
“作為一名經濟學和政治地理學家,我看到運河不僅是人類充滿創造力和決心的宏偉事業的象徵,也是過去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線上上致辭環節,義大利薩蘭託大學校長法比奧·波利斯表示,希望能通過諸如薩蘭託大學與淮陰工學院這樣的學校間、學者間的攜手努力,推出更多關於大運河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運河生態與城市建設”主題分別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能運河城市發展”“大運河的旅遊開發:可持續吸引力的建議”“大運河歷史:從俄羅斯視角的觀察”“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與運河社區的消失”“關於大運河沿線城市生態建設的思考——以大運河中部城市淮安市為例”等視角各自提出觀點建議。專家們一致認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人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對於學界而言,要牢記使命,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樹立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策應地方需求,努力推出政府滿意、學界認可、社會信任的高品質的學術研究、理論闡述和決策諮詢成果。對於各沿線城市而言,要用好世界文化遺産交流平臺、積極打造國際運河城市交流平臺,讓運河成為中外交流的通用語言和情感紐帶,在民心相通中構建命運共同體、文明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