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五“廣渠門(下)”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廣渠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廣渠門-作用
廣渠門位置在外城的東垣南端,原有明代的皇木廠遺址,明代北京宮殿的建築用木材都堆積貯存在那裏,因此廣渠門外原是皇家儲木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書畫家馮文遠參觀長卷留影
廣渠門風物 1-明代北京五鎮”之-神木
“東置神木應生氣,西留巨鐘宣定鼎;南設燕墩壓火神,北鑄銅牛鎮水患;五行布京城,景山居中聚陽氣。”都是元、明、清三代營建帝都的鎮物。作為“五鎮”之一的神木廠金絲楠木、永定門燕墩、大鐘寺大鐘、昆明湖銅牛和景山,五處從方位來説,它們分別位於北京城的東、南、西、北、中。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按照古人天干五行及方位理論,五個方位各屬木、火、金、水、土。廣渠門外一公里處,原有明代的皇木廠遺址。明代北京宮殿的建築用木材都堆積貯存在那裏。明末清初稱為“神木廠”,原因是那裏存放著明代遺留的不少巨木,曾建有木神廟一座。乾隆皇帝曾兩次去那裏觀覽過“神木”並作詩,《神木謠》碑和“神木”也就成了老北京的一景。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廣渠門風物 2-架松
清代肅武親王墓地中有“架松”一景。“松”為六棵古松,樹冠不是很高但撲棱開來能遮陰十畝,樹榦龍蛇騰絞,樹枝旁生橫溢,平伸太廣。由於盤曲垂綴,愈顯濃郁沉重,所以得由架子支撐。進出城門的人都喜歡在架樹下休憩,也就叫六棵松為“架松”了,當年是北京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這架松的主人是誰呢?就是赫赫有名的清代開國功臣肅武親王豪格,是清初八家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之一。約在20世紀40-50年代,架松墳的六棵古松先後枯死或被伐。這個旅遊景點便逐漸消失了。近代人把這一地區改叫“勁松”,現為居民聚集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廣渠門地標 1 -磚塔
在廣渠門內有一座磚塔,建於金代,塔內設旋梯可登臨,塔身七層八角;總高約十丈,每層各面設明窗。每窗上置一佛像共五十八尊,後年久失修,1965年拆除。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廣渠門地標 2 -夕照寺
夕照寺,位於北京市廣渠門大街中街。夕照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大雄寶殿、大悲殿、方丈院、後院磚塔等組成,其山門殿上有石額,上題“古跡夕照寺”。在明正統年間,兵部尚書于謙曾經到過此寺,寺僧普朗請於謙為其師古拙俊禪師所作《中塔圖》題詩,題詩墨跡後來收在乾隆年間所刻的《三希堂石渠寶帖》38卷中。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圖》,是畫家陳壽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畫;東壁為王安昆手書行草梁朝沈約的《高松賦》並跋。書畫雙壁,是夕照寺的文物珍寶。《古松圖》和《高松賦》存北京文物研究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夕照寺原為南城大寺。該寺的始建年代雖然不詳,但據各種史料看,夕照寺可能始建於元末或明朝的前期正統、景泰年間,愛國民族英雄兵部尚書于謙曾多次去該寺。當時夕照寺已成規模。寺為西山浙僧分院。它得名是因為它的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山門前曾立有一大紅影壁。夕陽西沉時,大紅影壁紅光閃閃,因此而得名“夕照寺”,山門殿石額上有題款“古剎夕照寺”。山門殿內左供蔡倫,右供關羽,背後與其他寺廟一樣供持杵韋馱。據趙吉士育嬰堂碑記雲:夕照寺清代順治初已毀,僅存屋一楹,雍正年間文覺禪師元信退居於此,將殿宇整修一新。夕照寺在乾隆年間曾進行修繕,清嘉慶三年蓄款重修,廟佔地約20余畝,殿房共108間。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夕照寺內最負盛名的就是大悲殿的壁畫了。大悲殿左壁為大興王安昆題寫的梁朝沈約的《高松賦並跋》。右壁是畫家陳菘所畫的《古松圖》。陳菘字壽山,是天長人,遊楚不遇,入都賣畫為生,其畫多具匠心。他為夕照寺所畫的夕照古松圖,離奇天驕,蒼翠濃郁,觀畫如入蒼松之海。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這幅古松圖還有一段故事。當年京師右安門弘善寺靜觀堂有陳香泉禹之鼎兩君的壁畫,觀者如雲。夕照寺恒吉法師十分欣慕,就請求陳壽山為夕照寺畫古松,王安昆書賦。陳壽山作畫時已年近八旬,乾隆四十年(1755年)六月九,時值盛夏,壽山解衣裸體,連飲三杯,然後作畫,一氣呵成。作畫時,天下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庭水積尺余深,雨霽而畫畢。壽山畫筆,黑陰森森,滿堂風雨,香客寺僧觀之,心目清涼。安昆筆勢挺秀,飄飄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與壽山之古松圖並傳不朽。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廣渠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