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六“左安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左安門
壬午北京王珺書
咏左安門【清】王士禎
韋杜城南十萬家,東風處處酒旗斜。
不知冷節匆匆過,猶見僧樓一樹花。
左安門-作用
外城的南墻東面是左安門。左安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與右安門東西對稱,因箭樓外側門洞有石砌礓擦的原因,俗稱“礓擦門”。當年因為北疆烽火連年,為加強京師防備與治理建外城。永定門是外城南垣正門,當年它取代了正陽門的位置成為了整個京城的南大門。因為修築外城是為了國家安定,所以永定門兩側的城門都取“安”字為名,東側為左安門,西側為右安門。左安門距外城東南角樓很近。左安門外水源豐沛,土地肥沃,有大片菜田。農家在這裡辛勤勞作,種植各種時令鮮菜,以供應內城民用,南城的糞車每天出入左安門內外。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
這座偏遠的東垣“村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其建築無甚動人之處,周邊自然環境卻另有一番美麗。這裡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裏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據《北京街巷圖志》記載,同樣是城市幹道,在南城,右安門內的道路相對於左安門內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於右安門內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幹道。
圖為《京門九衢圖》-通遼市原市委副書記王明義觀看長卷留影
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築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過很好的規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野氣息。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墻,這裡簡直沒有什麼城市跡象可尋,但這種圖景卻讓瑞典學者喜仁龍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説左安門不能不提蕭太后河。澶淵之盟後,宋遼相和,遼便在北京東郊開蕭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門建立之前,這條河便存在了。在這條河未斷流之前,這一帶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魚為生,後來河道淤塞才改為務農。遼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開鑿的這條河為北京東南郊的發展發揮了不小作用。這條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這個地區商業的迅猛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加強運輸事業管理,遼甚至專門設“轉運使”一職。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而東垣一帶本就屬地勢低窪的易澇區,故開鑿後不僅用以運輸,而且利於農業生産,使河兩岸農業年年豐收。但這條河最顯赫的貢獻無疑是促進了東垣地區的百業俱興,為北京(遼代稱南京)逐漸成為首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條河,今天的左安門地區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末,《辛醜條約》簽訂後,為了讓天津來的火車直達正陽門,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門旁開了個城豁子,這是對北京城墻開的第一刀。從此,城墻城門穩如泰山的歲月一去不返。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左安門-城樓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臺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甕城
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明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建成時,只修了城樓和甕城,甕城正對城門處辟有甕城門洞,清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外城七門均無箭樓,是年加蓋了永定門箭樓。這説明外城其他門的箭樓都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後,參照永定門箭樓的規制陸續增建的。左安門箭樓與右安門形制相同,與永定、廣渠、廣安三門相比,箭樓兩側面箭窗各少2孔。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左安門-箭樓
南面2排,每排7孔,共14孔;東西兩側面2排,每排2孔,每面4孔,共8孔,箭樓總共設箭窗22孔。箭樓北面正中辟過木方門,甕城門洞位於箭樓下方的城臺正中,為三伏三券式券洞門。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堡壘式建築,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臺通高16.6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值房
左安門值房位於北京左安門橋東北,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是城門守軍駐守、居住的房子。古代城門值房是城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左安門值房是老北京20座老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中,唯一現存的古代值房建築。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通過其地理位置,可以準確地推測出北京城外城城墻、城門的位置。2013年,左安門值房越級提升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左安門值房為木結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懸山灰筒瓦卷棚頂。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古跡 1-袁大將軍墓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明廣東東莞人明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聞訊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但昏庸的崇禎帝聽信閹黨餘孽的讒言,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逮捕下獄。次年,袁崇煥被處死於西安門西市。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當時北京百姓都被讒言蒙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沾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沾。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袁崇煥死後片骨無存僅剩衣冠,家仆佘姓當晚不顧滅門九族的危險,從旗桿上盜其頭顱埋于自家後院,隱姓埋名守候袁靈世世代代至今。清乾隆四十九年(177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這一段歷史奇冤才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煥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人們永遠懷念他。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左安門篇鑒賞
左安門古跡 2-法藏寺彌陀塔
《帝京景物略》中提道:“法藏寺舊名彌陀寺,金大定中立,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建,更名‘法藏寺’。有祭酒胡濙、沙門道孚二碑。道孚戒壇第一代戒師,世人稱鵝頭祖師者也。北地多風,故塔不能空,無可登者。法藏寺彌陀塔獨空,其中可登,塔高十丈,八面,窗置一佛,凡五十八佛,佛舍一燈。歲上元夜,寺僧燃燈繞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清代,每逢重陽節,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登高。”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