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安徽:創新引領 協同聯動 提升樞紐地位

發表于:2023-04-25 11:28  作者:王弘毅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唐義瑞

安徽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連結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重要節點。如何在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中闖出新路?近年來,我省突出創新引領、推進協調合作、強化綠色導向、實施雙向開放、聚焦民生共用,高品質發展動能持續增強。我省提出,到2025年,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高於中部地區平均水準,成為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引領板塊和東中部地區協同發展的戰略樞紐。

創新引領

打造先進製造業高地

在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站在開闊的道路上遠遠望去,“中國聲谷”大樓格外醒目。這裡是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産業基地,也是安徽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中國聲谷是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于2012年正式啟動建設。10年過去,中國聲谷已集聚了一大批優質企業,誕生了眾多關鍵技術和産品。截至2022年底,中國聲谷入駐企業總數達2005戶,年産值約2050億元。

2021年7月,《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意見》發佈,明確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建設中國(合肥)聲谷。2022年11月,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公佈,“中國聲谷”合肥智慧語音産業集群上榜。

我省推動建設合肥智慧語音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實施中國(合肥)聲谷與中國(武漢)光谷“雙谷同創”工程,在創新共建中將進一步激發中部地區的科技創新“乘數效應”。

不僅僅是智慧語音和人工智慧,聚焦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我省將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加快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其中,將聯合中部地區創新資源,圍繞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爭創國家産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製造業強,則經濟強。圍繞製造業發展,我省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積極承接新興産業佈局和轉移,打造皖江智造走廊;高水準打造皖北承接産業轉移集聚區,構建産業承接空間新格局,讓“一南一北”兩大承接産業轉移地帶成為製造業壯大發展的“先行軍”。

左右逢源

打造長三角與中部聯動紐帶

東望長三角,西連中部,在承東啟西、左右逢源之中,安徽將加速打造長三角與中部地區聯動發展紐帶。

據介紹,我省積極加強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在戰略規劃、産業協同、要素配置、生態環保等領域全面合作,加快構建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加強統籌規劃,依託長江、淮河以及京廣、京九鐵路等交通大動脈,建設一批産業集群和合作園區。

“圈圈”聯動,才能迸發城市合作發展的最強合力。我省持續強化與武漢、長株潭、鄭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構建城鄉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支援合肥、銅陵、池州、安慶積極參與長江中游三省協同發展合作機制,推動阜陽、亳州、宿州等積極參與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用。

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安徽與河南、湖北等中部省份也是“好鄰居”,一批省際協作事項加快落地,省際毗鄰地區發展動能持續增強。我省積極支援在宿松、岳西、葉集、界首、臨泉、碭山等省際毗鄰地區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産業合作示範區,打造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樣板;加強與湖北、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協作互動,發揮鄂豫皖三省政協主席座談會等機制平臺作用,共同建設大別山綠色發展合作區,打造高品質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和康養基地、重要生態屏障和碳匯基地。

開放合作

發揮雙迴圈戰略連結功能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更是開放發展的重要基礎。圍繞推動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我省實施中部城市快速通達工程,提升安徽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的重要區域性互聯互通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在鐵路建設方面,規劃建設沿江高鐵武漢—合肥—上海段、合肥—六安—襄陽—安康、武漢—安慶—銅陵北—蕪湖北—馬鞍山等快速客運鐵路;在高速公路方面,暢通省際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建設滬武高速無為—岳西段。同時,實施貨運機場聯動工程,推進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

在自貿試驗區聯動方面,我省將高標準建設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與河南、湖北、湖南等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發展。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疊加的區位優勢和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內陸腹地廣闊、生態資源良好等比較優勢,加快構建連結長三角和中部地區市場樞紐,建設樞紐型市場化要素平臺,奮力在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中闖出新路,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