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門上懸挂的“武魁”紅木牌。記者 韋東 攝
青磚清水墻,“覃氏大宅”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透著濃厚的歷史韻味,靜靜地佇立在南寧西鄉塘區石埠老口村那告坡。這座古建築群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新中國成立後,田漢、艾青和陸地等文化名人曾經在此居住。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民居,南寧市在那告坡實施建設民俗民居示範項目,投入專項基金對其進行修繕,在保持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讓這座古建築群重新煥發出活力。
來到“覃氏大宅”的大門,抬頭就看見大宅門上懸挂的“武魁”紅木牌匾,大門內的一堵墻壁還有一塊 “齊心禁約碑記”,刻的是重文尊師的規約,至今仍規範著村民的言行舉止。另外,部分古宅大門上的“粉署舒翹”“貢元”等紅木牌匾可以看出,當年的覃氏家族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那告坡生産隊隊長覃永標介紹,“覃氏大宅”是西元1780年,由村裏的覃氏三兄弟考取功名後開始修建的,後人又不斷地加以建設,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其中有39棟保存比較好,共有100多間房。但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房子已經破損嚴重。為了保護好這座文化古宅,南寧市和西鄉塘區政府投入了100萬元專項基金,從去年9月開始對整個“覃氏大宅”進行修繕,經過3個多月的辛苦工作,大宅修繕完成。
覃永標説,古宅採用的是以舊修舊的修繕方式,所用的材料必須是舊的原材料,並且不能使用現代化工具,特別是黏合墻磚和屋檐,全部要用古法完成。由於時代變遷,舊材料收集難度比較大。所幸周圍一些村子的村民聽到需要材料整修“覃氏大宅”,紛紛拆卸自家舊房子,為維修隊收集了六七萬塊青磚和大量的木料。此次修繕,聘請的都是有三四十年經驗的老工匠,年紀最大的已經有72歲。經過努力,最終大部分還原了建築的風貌,“覃氏大宅”煥發出新的活力。
修繕完成的大宅裏,道路都是由青磚石板鋪成的,呈現的“魚紋狀”顯得厚重凝練,屋外的墻面上還安裝有獨特的“梅花窗”。走在深宅小巷裏,讓人感覺時間的轉盤被撥慢了幾圈,仿佛穿越到了200多年前的清朝。
西鄉塘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陸冰川介紹,如今的“覃氏大宅”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紛紛前來感受其歷史和文化的韻味。此外,很多影視劇組也到“覃氏大宅”拍攝、取景。陸冰川表示,為了更好地保持“覃氏大宅” 等民俗民居的發展,將培養一批高水準的施工隊伍,不斷提升對特色民居的保護和改造水準,增強特色民居的後發潛力,更好地發揮長遠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