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改革開放,充分激發和釋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也是促進我區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合作,充分激發民資民智民力的活力和創造力。
突出市場改革導向,大力發展以現代産權制度為基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平臺。我區絕大多數非公企業産權封閉單一,這是制約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內在原因。加快我區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現代産權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消除各種政策體制限制,拓寬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領域,鼓勵和引導非公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租賃承包、兼併收購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造、重組,促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非公企業股份制改造。破除家族式管理,深化産權制度改革,吸引外部資金、技術、品牌等要素,加快推進産權多元化,提升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的規模和層次。積極引導和鼓勵我區非公企業利用産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促進産權流動,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強強聯合,與跨國公司緊密合作,努力在管理理念、股權結構、運作模式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
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把扶持發展本土企業與大力引進外地企業結合起來。發展我區非公有制經濟,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扶持發展本土非公企業的同時,努力創造條件把外地的企業引進來,通過引進大企業大集團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動本土企業的改造提升、做強做大。繼續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發揮我區特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政策優勢和人文優勢,打好東盟牌和粵港澳牌,堅持資源換産業、資源換市場,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千方百計吸引區外非公有制大企業大集團到我區投資發展,著力引資金、引項目、引技術、引能人。努力把各類園區打造成為非公有制經濟開放發展的重要平臺,選擇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非公企業進園區,在保稅區、開發區建立一批外向型加工貿易園區,吸引國外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入園發展,提高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開放度。各地各部門都要努力引進一批有實力的非公企業到我區落戶,使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要認真做好“請回來”工作。浙江、福建等省近年來開展引導本省籍客商回本地創業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我區雖然無法與浙江、福建等省相比,但在外地也有一批成功的桂商,要通過各種方式,誠心誠意把他們請回來,加快發展我區非公有制經濟。
大力弘揚創業創新精神,積極推進全民創業。全民創業是富民之本、發展之基、活力之源。我們要向晉商、徽商、浙商學習,學習他們窮則思變的創業勇氣、重商立業的文化底蘊、誠信義利的經營理念、同舟共濟的合作精神,摒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態,克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自滿思想,倡導“當得了老闆,睡得了地板”的創業精神,把民間資本激活,把全民創業的激情釋放,匯聚創造價值、增值財富、加快發展的正能量,讓幹事創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掀起全民創業高潮。要以擴大創業群體為重點,突出示範帶動,培育創業主體。鼓勵科技人員發揮有知識、有專長、有經驗的優勢,爭當投資創業的“領頭雁”、帶路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轉變傳統的守土戀家觀念,既要就地創業,更要敢於離土創業。引導在區外創業的廣西“能人”,帶資金、帶技術、帶管理、帶人才回鄉投資興業。鼓勵支援企業下崗人員和返鄉農民工自找出路、自主創業、自謀發展。做好創業指導,提供創業培訓、項目開發等服務,加大創業扶持,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