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電商直播已成為珠寶玉器銷售的新渠道,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但與此同時,直播銷售中,假冒偽劣、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等問題屢見不鮮。許多消費者由於缺乏珠寶玉器的專業知識,難以準確分辨珠寶的材質等資訊,容易産生誤解甚至受到欺騙,導致消費糾紛頻發。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就接到不少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的投訴。其中,劉女士對於她在某電商平臺入駐商家購買的近5000元的珠寶首飾提出了質疑:“以為是天然寶石,其實是合成的?”對此,專業人士表示,網購珠寶有風險,建議消費者儘量選擇在實體店購買珠寶,並留意鑒定證書的權威性、公正性以及真實性。
近五千元的珠寶並非天然寶石?
不久前,劉女士在一家電商平臺的直播間看中了多款心儀的珠寶首飾。在聽取了主播對珠寶的介紹和“假一罰四”的承諾後,劉女士決定購入一條18K通體重工鑲嵌紅寶石手鍊、一枚18K金紅寶石戒指、一個18k金紅寶石吊墜和一隻18k金祖母綠戒指,消費金額共近5000元。
然而近期,當劉女士希望將這些首飾進行置換時,她在一家珠寶回收店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回收人員在初步檢查後告訴她,這些珠寶首飾很可能是假貨。劉女士在回收過程中得知,這些首飾的黃金部分僅是表面鍍金,內部則是銅合金,而所謂的寶石也都是合成的,“全都是非天然的假貨嗎?”因此,她希望能對商品進行退貨退款處理。
儘管劉女士展示的聊天記錄顯示,她多次嘗試與直播間及網店溝通,雙方都未能就“退貨退款”達成一致。在隨後的投訴過程中,該電商平臺提出可以提供“180元優惠券”的補償,但劉女士並未接受。“我已經向當地的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以及電商平臺所在地的12315反映了情況,希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她説。
截至記者發稿,劉女士在多輪投訴後,終於完成了退貨退款流程。涉事店舖顯示“進貨中”,還在正常經營狀態。
鑒定證書難以解讀“真假”
現如今,直播間以假充真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究竟劉女士所購的珠寶首飾是否均為“假貨”?記者通過多方走訪和溝通,了解到這些首飾的黃金部分確實是“18K金”,與商品的標題名稱相符;寶石部分不能證明為天然寶石,而商品標題並未按規定標明“合成”等字樣。
記者首先查閱了劉女士所購珠寶首飾附帶的“中檢金銀珠寶檢驗中心”出具的鑒定證書,該鑒定證書上詳細列出了證書編號、檢驗結論、樣品形狀、樣品品質、樣品顏色、鑲嵌材料、檢驗及審核人員等資訊。在該檢驗中心官網輸入證書編號後,查詢的結果與證書內容一致。例如,證書與官網上均顯示,劉女士購入的一枚18K金紅寶石的鑲嵌材料為“Au750”。
不過,即使憑藉這份鑒定證書,也不一定能説明寶石就是天然的。記者諮詢了鑽石行業專家梁偉章,他表示,根據《GB/T 16552-2010 珠寶玉石名稱》國家標準,直接使用天然寶石基本名稱或其礦物名稱,無需加“天然”二字。人工寶石分為合成寶石、人造寶石、拼合寶石和再造寶石。如果産品為合成寶石,必須在對應的天然珠寶玉石基本名稱前加“合成”二字,如“合成紅寶石”“合成祖母綠”等。
梁偉章進一步解釋,根據劉女士提供的鑒定證書,其表述指向天然寶石做成的珠寶,然而,鑒定證書反面所列的檢測項目不具備鑒定判斷條件,鑒定證書的內容無法體現産品是天然寶石所做成的珠寶。梁偉章提醒,建議找權威的有相應認證認可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驗。
記者就此事聯繫了涉事的電商平臺,針對店舖對於珠寶是否天然有無在名稱上進行區分標注,以及平臺對於入駐的珠寶商家有何門檻及規定等問題發送了採訪提綱。該電商平臺工作人員回應稱,該店舖在下拉頁面後的商品詳情頁標注了“合成”。該工作人員表示,?國家沒有明確規定平臺上所售的珠寶首飾必須配備鑒定證書?,不過,記者留意到,在平臺的管理規範中提出了“珠寶玉石出具鑒定證書”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消費者容易混淆不同純度的黃金首飾。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常見的金飾按純度可分為?足金、K金、?3D硬金、?5G黃金等。足金的含金量通常高於99%,市面上的足金金飾含金量可分為Au999與Au9999,分別代表含金量為99.9%和99.99%,黃金純度越高,質地越軟。
就此投訴案例而言,重點在於,K金是由黃金與其他金屬熔合而成的合金,常見的有18K金和24K金。18K金的含金量為75%(即Au750),其餘25%為其他金屬,如銅、銀等,具有成本低、硬度高的特點。
專業人士建議買珠寶儘量到實體店
記者了解到,像劉女士購買的這類鑲嵌類珠寶,如果要檢測,需要先把寶石拆下來。廣州東百黃金專櫃業務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可以自行拆除寶石後,到該專櫃回收黃金部分;如果消費者把珠寶首飾整個交給專櫃來回收,那麼在簽署知情協議等流程後,則不可避免地要對珠寶首飾進行破壞性檢測。通常,在檢測完後,該首飾將不再能進行退換貨。
在上述的消費糾紛中,除了商品名稱等資訊令劉女士産生誤解以外,因為附有鑒定證書,也讓其以為産品是天然的。不過,記者注意到,近期在小紅書APP上,珠寶鑒定證書的真偽受到高度關注,“珠寶卡片證書到底能不能信”等相關話題引發熱議。
對於具備權威性的珠寶鑒定機構,廣州鑽石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國家珠寶玉石品質監督檢驗中心(NGTC),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設有實驗室。同時,記者梳理多位珠寶行業“大V”公開發表的資訊了解到,國內常見的較為權威的檢測機構還有廣東省珠寶玉石及貴金屬檢測中心(GTC)、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大寶石檢驗中心(GIC)等。
具體來説,消費者通過觀察鑒定證書上的認證符號,可以初步判斷其權威性。以國家珠寶玉石品質監督檢驗中心為例,其出具的鑒定證書上,具備中國計量認證(CMA)、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以及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MRA)這三大有效認證標誌,且標識下必備授權編號。珠寶國檢集團廣州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雖然不等同於被鑒定的珠寶就是“好珠寶”,但意味著檢測結果比較準確。網購珠寶有風險,建議消費者儘量選擇在實體店購買珠寶,並留意鑒定證書上是否具有這三個標誌。
此外,有些鑒定證書上還有品質監督檢驗機構認證符號(CAL),代表檢測站已經經過了CMA計量認證,可以承擔國家行政機構下達的法定的品質監督檢驗任務。消費者還可以在“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官方網站上,通過點擊“檢驗機構認可”一欄,並輸入CMA標誌下方的數字編碼等資訊,了解檢驗機構是否具有相應資質。這一步驟有助於確保消費者權益,避免購買到假冒偽劣産品。
律師説法:
商品介紹應“真實、全面”
記者就這一消費糾紛,諮詢了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鐘蘭安。他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時,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全面、準確的商品資訊,不得虛假宣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誤導、欺騙消費者。如果首飾上的寶石並非天然,而直播間主播在介紹商品時沒有説清楚該寶石不是天然、商品標題也沒寫“合成”等字樣、商品詳情介紹也沒引起消費者的留意,那麼涉事店舖和電商平臺對於消費者的誤解、進而購買的行為負有責任,並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應當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相關資訊。”根據該法律的規定,商品真實情況的介紹“應當通俗易懂”“真實、全面”,讓消費者承擔甄別商品全部資訊的責任不符合法律規定和交易習慣。
當前,直播購物越來越常見,商品虛假宣傳等問題屢見不鮮,鐘蘭安認為,消費者可以採取以下措施維護自身權益。首先,提高法律意識,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等,以便在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及時維權。同時,在購物過程中保留相關證據,如商品介紹、聊天記錄、支付憑證等,以便在維權時能夠提供證據支援。如果發現商品存在虛假宣傳或其他違法行為,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如消費者協會、市場監管部門等;仍不能解決的,及時提起訴訟。
鐘蘭安建議,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積極應對網路直播帶來的新型執法問題,依法行政,對網上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矯正這種違法而不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