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新質職場·重構增長”2024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致辭。論壇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執行主編程明霞主持,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經濟學教授姚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香港科大商學院原副院長、商業戰略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岩等嘉賓齊聚一堂,著眼未來,展望下一個十年的發展路徑。
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發表《打造創新驅動的人力資本新優勢》主題演講,指明切實可行的人力資本突圍路徑。
突圍“低勞動成本依賴”,打造以創新為驅動的人力資本新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成果顯著,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強的歷史性跨越。曾湘泉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GDP、外匯儲備等方面的跨越式增長後,又提出了在如此高速增長背後,人力資源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曾湘泉指出,我國雖然是人力資源大國,但人才發展存在四大“悖論”:勞動生産率增速快但勞動分配比例偏低;人口規模龐大但人力資本投入不足;人力資源供給巨大但人才實際充足度低;勞動者勤懇工作但收入增長機制缺失。這四大“悖論”的存在,説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享用了這種由勞動生産率快速提高與低勞動力成本、低人力資本投資強烈反差而構成的勞動力“紅利”、付出了由勞動力無限供給托底的“藍色代價”。
曾湘泉認為,由低勞動成本帶來的比較優勢並不能有效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其原因有三: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區位轉移是趨勢;勞動收入增長滯緩,抑制國民消費與投資,不利於內需擴大;由收入分配失衡帶來的社會矛盾加劇;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則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結構向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産業,特別是向戰略新型産業和未來産業轉型的進程。至於持續健康發展真正依靠什麼,曾湘泉給出的答案是突圍“低勞動成本依賴”症,打造以創新為驅動的人力資本新優勢。
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變革,推進新質生産力發展
曾湘泉指出,以新質生産力推進高品質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新質生産力區別於傳統生産力,它是由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價值含量、綠色含量等。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曾湘泉引用總書記講話,強調“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人才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尤為重要”。
如何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打造我國人力資本的新優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對此,曾湘泉綜合國內外優秀企業的管理實踐,指出了人力資源管理在促進創新方面有十大作為:第一,樹立和傳導企業的創新戰略與文化。以華為為例,“開放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華為的DNA“,要培養和造就與之相匹配的各類創新型人才。第二,基於多樣化的能力導向進行人才選聘。一個企業要發展得好,不是一個單一的人群,也不是一種人的單一能力,而是多樣化的能力。在人力資源管理層面,要尊重多樣性,在職業能力上要互補,在“合而不同”中發生“化合反應”,激發創新。第三,推進工作的豐富化與授權。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要推行自我管理的團隊。第四,建立推行正式的跨部門溝通與員工建議機制。要通過跨部門溝通與資訊共用等方式將組織的“內部知識共用化”,包括“經驗共用”、“教訓共用”與“問題共用”等;第五,實施全面發展導向的培訓。包括專門的創新思維,創造力開發,專業化能力的深度開發,綜合性素質的全面開發等。第六,進行指導改進型的績效管理。第七,提供內外結合的整體報酬激勵。第八,建立多元化的職業發展渠道。第九,強化推進與外部智力資源進行合作。第十,推動建設創新管理的職能平臺等。
最後,曾湘泉做出總結:迎接新質生産力時代,不僅是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提高人力資本效率;加大教育培訓、健康等投入,這不僅具有擴大消費屬性,更是一種投資,對解決宏觀經濟具有雙重意義;要廣泛引入人力資本投資需求分析和效果評估,大幅提高其投資效率,推動實施企業創新戰略的實現。
本次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為各界厘清了新質生産力驅動下中國經濟的新格局與新戰略,也探討了當前人力資本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新質生産力迅猛發展,數字浪潮奔涌向前,不管是企業還是職場人,只有把握新趨勢、適應新環境、培育新思維,才能把握機遇,實現發展和突破。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