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4月27日開幕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促使數字經濟熱度再次攀升。而作為各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如何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又如何在數字化轉型中分享紅利,已成為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證券日報》記者以“數字化”為關鍵字在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進行了搜索,從反饋內容來看,兩市今年以來(即1月1日至4月6日,下同)已有接近3000條互動內容提及了數字化。
而在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的背景下,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幾位行業專家均表示,應儘快建立數字資産估值標準,使之為企業貢獻利潤。此外,上市公司如何實施數字化轉型,又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將極具示範價值。
數字化人才缺口較大
就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上相關資訊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如何將新興數字技術運用在具體業務上頗為關注。而相關上市公司也從自身業務角度積極回應。例如,中設股份在回復相關投資者時介紹,將AI技術應用到BIM技術中,可以實現智慧化建模、數據分析和優化、自動化施工、智慧化管理等功能,從而達成更加智慧化和自動化的建築設計、施工和管理,提高建築項目的效率和品質,也可以為建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援;普洛藥業也在回復中表示,公司通過數字化、智慧化技術的應用,全面提升企業智慧製造水準,在部分項目中進行了人工智慧技術(AI)的應用,使得生産運營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此外,記者梳理上市公司相關公告注意到,也有公司專門投資設立子公司進行數字化業務拓展。
對於當前部分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CDA數據科學研究院理事趙堅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過去的幾年裏,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蔚然成風,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其他龍頭企業的做法比較普遍。但從實踐效果看“水土不服”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些企業對於數字化認知模糊,人才儲備也不完善。
中關村大數據産業聯盟副秘書長、專家委會主任陳新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這個過程中,數據數字化轉型是改變傳統行業産業鏈、價值鏈、商業模式的根本,“數據資産將成為創造價值的新源泉,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不斷積累和形成的數據資産,也將逐漸構成其自身新的競爭力。此外,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在數字化進程中的帶頭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價值評估體系需健全
雖然不少上市公司都通過公告或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達了對數字經濟的看好。但《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數字化業務要真正成為企業的新增長極,還面臨不少難題。綜合來看,人才缺口、數據資産價值評估等是需要率先解決的問題。
趙堅毅告訴記者,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同時擁有行業經驗和數字化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缺口在2500萬到3000萬之間。只有人才到位,不同板塊的業務才能與數字技術融合。而這需要企業及行業在人才培養上多下功夫。”
此外,數據資産的激活、如何建立涵蓋不同行業又可信的數據資産估值系統,也是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企業空有數據資産,但不知道怎麼激活。”陳新河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大型傳統企業,內部具有上千套軟體系統,不同系統的服務對象、推出時間各有差異,數據割裂現象突出,這意味著大量有價值的數據被長期閒置,也意味著將這些閒置的數據整合成有財務價值的“數據財産”,難度較大。
陳新河表示,累積的數據資産增長速度驚人,要通過技術和工具,依據數據的關聯關係,挖掘潛在的數據價值,快速找到數據的應用場景,並明確數據價值變現的方向、方法和策略,是數據要素增值的關鍵。但“數據資産是新物種,數據資産領域需要構建新的理論體系,創建新的價值評估框架,而數據資産評估最難的是定價,但定價又是資産的最基本屬性;如何建立、健全這些體系,讓企業的數據資産和數據要素成為企業的‘第四張表’,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