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多地散發、經濟預期轉弱、畢業生數量增加等因素疊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畢業生面臨“史上最難就業年”。4月26日,在智聯招聘舉辦的2022年一季度就業市場景氣分析媒體溝通會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教授圍繞一季度就業形勢,對《2022年一季度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進行解讀。
曾湘泉教授表示,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需要轉變,更加注重實踐鍛鍊和能力提升;建議制定“一加一減”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政策,包括增加“見習計劃”、構建“能力清單”等;此外,畢業生靈活就業考驗的是持續學習能力,建議政府部門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障,減少靈活就業畢業生的後顧之憂。
穩中承壓,多措並舉緩解結構性矛盾
據智聯招聘《2022年一季度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求職申請人數增幅大於招聘需求人數增幅,CIER(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季節性回落。曾湘泉認為,今年3月以來的散發疫情對住宿業、餐飲業、旅遊業等實體經濟衝擊嚴重。鋻於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及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國內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承壓。
在大學生就業上,一季度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為0.71,降至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最低點。曾湘泉表示,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包括多方面,首先,2022應屆畢業生數量首次突破千萬,供給大規模增加;其次,擴大公益性崗位較為困難,部分企業縮減招聘規模,共同造成招聘需求不足;再次,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語言類、人文社科類、管理類畢業生拿到Offer比例較低,法學畢業生也面臨找工作壓力。
今年以來,分別有18.6%、15.9%的應屆畢業生選擇自由職業、慢就業。面對就業領域出現的新特點,曾湘泉認為畢業生的個人就業觀念、家庭就業觀念社會就業觀念,都應發生變化,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畢業生不能只想當幹部、坐辦公室,而要注重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尤其是責任心、服務意識、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軟能力。”曾湘泉説。
在曾湘泉看來,市場對“藍領”的招聘需求較大,尤其是普工、家政服務招聘需求多,這也對職業教育也提出了新需求。然而,目前高校教育重概念、重理論,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不足。為此,曾湘泉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招生環節,各學校要準確公佈就業情況和畢業生去向,發佈就業品質報告,幫助家長、學生精準選擇專業,減少人力資本投資失誤;第二,在培養環節,高校不能簡單地從事學歷提升,而要強調能力培養,為畢業生打造“能力清單”,構建人才素質模型;第三,在政策環節,大力倡導“一減一增”,即壓縮管理類、文史哲類招生數量,再增加“見習計劃”數量,解決學用脫節問題。
尊重畢業生靈活就業,保障職場人合法權益
近年來,碩士生、博士生當騎手、當城管成為熱門話題。關於靈活就業的利與弊,曾湘泉認為,一方面,靈活就業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可以保持工作生活平衡,減少通勤時間,滿足個人興趣;另一方面,靈活就業分為“自選擇”和“被倒逼”兩種形式,如果是被迫進行的靈活就業,將對個人發展、興趣釋放不利。曾湘泉還表示,畢業生必須保持較強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以長期從事靈活就業。
實際上,我國大部分靈活就業工作並不穩定。而在求穩心態驅動下,考研、考事業單位、考公務員成為許多畢業生的選擇。曾湘泉建議要為靈活就業者提供職業發展指導,更健康、更持續地支援靈活就業。政府應夯實人力資源服務基礎設施,幫助低收入靈活就業人群渡過難關。同時,還需建立靈活就業監測平臺,特別是完成對低收入人群的監測,根據監測數據,為靈活就業低收入者提供資金支援和生活支援。
“應當看到,畢業生是重要的人力資本群體,做好年輕人的培養,是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短期遇到的就業困難並不可怕,長期來講,解決畢業生就業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至關重要,這將推動專業結構調整破局。”曾湘説。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