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日前發佈《涉電信網路詐騙案件審判白皮書》及典型案例。白皮書顯示,犯罪場景趨向多元化,電信網路詐騙的犯罪場景不斷貼合網路熱門,迅速滲入短視頻平臺、直播賣貨、遊戲直播間、二手物品轉賣平臺等新興網際網路空間。
據介紹,電信網路詐騙已從面向青少年、老年群體,轉向更多社會群體。投資、理財、貸款、網路遊戲、職業培訓、婚戀交友、社交團購、網路購物等各個領域都已成為電信網路詐騙的載體。
從法院審理案件的情況來看,傳統的冒充公檢法及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冒充領導詐騙、婚戀交友類詐騙仍保持一定的數量,此外,還有冒充醫生虛構藥品治療效果騙取病人錢款,冒充證券公司工作人員誘騙被害人註冊“確權寶”“互通資訊寶”等軟體進行投資交易,引導被害人在網際網路平臺炒虛擬貨幣從中獲利,虛構中獎資訊要求支付運費、虛構退款資訊要求支付手續費,疫情期間虛構具有口罩等防疫物資貨源進行詐騙等形式。
白皮書還顯示,涉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罪犯年齡總體呈中青年化,18歲至40歲人群是從事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活動的絕對主體。其中,以幫助資訊網路犯罪活動罪最為典型,受雇“開卡”的群體呈年輕化趨勢,平均年齡為30歲。此外,年輕女性從事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絕對數量也在逐年增長,值得警惕。
經過統計分析,老年人易成為電信網路詐騙的被害人。在婚戀交友類電信網路詐騙案件中,缺乏社會關係與家庭支援的單身年輕女性易成為詐騙的對象。此外,部分犯罪分子還瞄準特定的群體,如熱衷於投資、炒股的群體,利用他們追逐利益、有一定風險承擔意願的特點進行詐騙。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