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多地警方加速偵破、通報侵犯公民個人資訊案件情況。12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12月以來已有多地警方對打擊轄區內買賣公民個人資訊案件進行了通報,涉及金融債務催收、産品行銷以及電信套利等多類情況。
12月8日,長沙市公安局通報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資訊案的偵破情況,177名涉案人員被抓捕,扣押、凍結涉案資金500余萬元。在這起案件中,湖南強賁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賁信用”)累計非法獲取公民資訊達200余萬條,用於催收金融機構債務。
經查,強賁信用主要承接銀行、信貸等金融機構不良資産管理及信用卡催收業務服務,公司內設行政部、數據部、業務部等多個部門。為提高催收成功率、提升業績而獲利,在銀行提供的個人資訊無法聯繫或者催收對象還款意願不強的情況下,通過網路黑灰産渠道大量購買公民個人資訊,再以“水果費”“風險費”等名義,扣除員工部分工資向員工進行販賣。
據長沙市公安局介紹,強賁信用月均購買公民資訊10萬餘條,累計非法獲取公民資訊達200余萬條,購買的資訊裏含有大量公民個人資訊,主要包括戶籍、家庭成員、個人公積金、家庭住址等。目前,177名涉案人員被抓捕,公安機關已對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的161名犯罪嫌疑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強賁信用成立於2014年7月,主營業務包括企業徵信業務、受銀行委託對信用卡透支戶進行通知服務、受銀行委託對信貸逾期戶進行通知服務等。除了位於湖南的總公司外,強賁信用還在武漢、貴陽、杭州等多地設立了分公司。
12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多次撥打強賁信用及部分分公司對外披露的聯繫電話,了解案件相關情況,但電話均無人接聽。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指出,金融領域出現買賣用戶資訊進行催收情況,極易干擾正常金融秩序、催生暴力犯罪等惡劣行為,這也是監管一直以來明令禁止的。對於資訊被洩露的用戶來説,除了可能受到各類金融産品行銷電話打擾外,最大的隱患在於電信詐騙亂象滋生,進一步導致用戶資金受損等情況發生。
在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看來,從行業發展出發,個人資訊的無序買賣,會使得大數據行業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加劇,對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強賁信用買賣個人資訊用於催收金融債務,而根據其他地區警方通報的情況,除了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外,買賣個人隱私資訊在其他領域也成為犯罪分子謀利的渠道。
具體來看,陜西延安寶塔分局于12月7日通報,3名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銷售、購買、交換或其他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用於裝修行銷;山西臨汾洪洞公安通報嫌疑人註冊公司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13萬餘條,用於引導玩家下載遊戲並充值,從中獲利。
除了各地警方持續打擊買賣用戶資訊這一違法情況外,監管對於各類收集用戶隱私資訊的行為也在加強整治,持續整治違規App。經歷了此前多次通報後,12月9日,工信部再度下架了106款侵害用戶權益的App。
“近年來移動支付興起、各類金融産品線上化轉型不斷加速,基於反洗錢等監管需求,‘實名制’在我們日常活動中變得更為常見,用戶需要填寫大量的各類真實資訊,對於何時、何地導致了資訊洩露,用戶很難進行分辨。”王鵬指出,“可能是一張廢棄的快遞單,可能是隨手掃描的二維碼,甚至可能是用戶辦理後還未投入使用的電話卡。”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個人隱私數據洩露是電信詐騙的源頭,而買賣資訊則進一步助長了各類詐騙、行銷亂象滋生。
北京商報記者此前也曾多次報道,詐騙分子通過獲得的用戶電話、家庭住址等資訊,以電話、短信、郵件等形式,採取電商平臺購物退貨、登出校園貸甚至是P2P平臺回款等名義,實施詐騙活動。
王鵬認為,不同明目的電信詐騙行為頻發,並通過獲得的個人資訊向用戶實施精準詐騙,用戶很難招架,這也是監管方持續打擊資訊買賣、規範資訊收集的初衷。近年來經過監管不斷要求整改和宣傳後,用戶保護隱私資訊的意識在不斷加強。
在談及如何保護用戶數據時,蘇筱芮則指出,用戶自身樹立防範意識,不輕易下載來源不明的App,不輕易點擊不認識的網頁連結,對待陌生短信、陌生電話保持警惕,在涉及個人資訊資料填寫的時候需關注索取資訊的機構是否為正規機構、是否具有合理目的。
蘇筱芮認為,收集用戶資訊的機構主體同樣需要承擔責任,做好用戶數據保護工作。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