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份子創建的虛假解除防沉迷網站 本文圖均為 邵陽大祥公安 圖
隨著網路遊戲防沉迷政策的強力推進,一種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進行“解除防沉迷”的詐騙方式,也悄然興起。
澎湃新聞從湖南邵陽公安獲悉,有人建立“解除防沉迷網站”,宣稱可以解除玩網遊時間限制,致使未成年人被騙近3000人次。中國裁判文書網近年公佈的近二十份判例顯示,幫助解除遊戲防沉迷成為電信詐騙分子新的詐騙套路。電信詐騙的“兒童盤”亟須引起警惕和重視。
澎湃新聞梳理髮現,犯罪分子的常見套路為通過抖音、微信、QQ群等平臺散佈可以幫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遊戲賬號的資訊,騙取未成年人添加為好友,進而騙取未成年人父母的微信賬號、銀行卡號等資訊,然後將賬號或卡裏的錢刷光、盜走。
上述類似詐騙案判例近年逐年增多,尤其以2020、2021年判決的居多。
詐騙份子創建的虛假“解除防沉迷”網站
設立虛假“解除防沉迷”網站,近三千人次未成年人上當
當邵陽市大祥公安分局刑偵大隊反詐中隊中隊長楊嘉峰接到某遊戲平臺的報案時,他想到這可能是涉嫌電信詐騙的線索。隨著前期摸排,嫌疑人的面目逐漸清晰了,但他仍然沒想到,這起詐騙案最後的受害人是“小朋友”,而且達到近3000人次之多。
犯罪嫌疑人唐某從事軟體工作,是個90後。2020年4月,他發現網路遊戲有“防沉迷系統”制度,會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的時長。他便與“大哥”合謀,搭建了一個www.XXX.com的“防沉迷解除”網站進行詐騙。這是一個完全虛假的網站,但當未成年人以“解除防沉迷”為關鍵詞在網路進行檢索時,該網站便出現了,且比較靠前。
“無效全額退款,無需二次刷臉認證,快速解除您的防沉迷資訊,遊戲不在(注:應為再,原文如此)受時間限制,讓心態飛起來,選擇我們,我們更專業,首家防沉迷線上解除系統。”該網站這段帶有蠱惑性的引流廣告語,不僅有錯別字,而且在楊嘉峰看來,“每一個字都是為了吸引人來受騙的。”
進入該網站,受害人只需填寫遊戲賬號、遊戲密碼,微信支付30元,即可“購買解凍”。
為了促使受害人儘快支付,網站上方顯要位置,還有紅字提示,“活動結束,恢復原價,請不要再發郵件請求優惠。”
當未成年人請求其家人進行解除防沉迷的掃碼支付時,孩子們並不知道,該收款二維碼實際上是唐某預先設定的虎牙賬號、地下城與勇士遊戲賬號的充值二維碼。被害人所支付的款項是幫唐某某充值虎牙幣、地下城與勇士遊戲點券。
隨後,唐某某會將這些虎牙幣與遊戲點券通過非法交易平臺兌換成人民幣與合夥人一起分贓。據虎牙後臺數據統計,在該案中上當受騙的未成年人達2996人次,經濟損失共計86037元。
楊嘉峰介紹,近年來公安機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他們辦過不少以婚戀形式詐騙的“殺豬盤”、針對投資理財的“資金盤”,但專門針對未成年人詐騙的“兒童盤”,還是第一次偵辦。
偵辦過程也頗費心思。“小孩本身沒有實名制,當我們打電話給家長時,家長都説沒這回事。因為小孩都是瞞著家長的。但未成年人沒有支付方式,他們只能通過成年人獲取。後來我們通過多方努力,聯繫上了一部分受害人。發現有些受害人其實也是‘小大人’,他們是玩遊戲的小孩的堂哥表姐等等,這些人幫孩子買的單。”楊嘉峰説。
唐某設置的收款碼均為從10元至50元不等,從不超過50元。警方調查發現,這裡也蘊含著犯罪分子的詐騙技巧。“他想的是能騙到就騙到,騙不到無所謂。一份早餐錢,人家也不會去報警,後來越做膽子越大,詐騙金額從最初定價的10元,逐步漲到50元。”
實際上,近3000名受害人確實沒有一個人報案。“有個‘小大人’説,他弟弟擔保了,説是真的,他想著反正也就幾十塊錢。”當警方詢問孩子時,他們更是感到驚訝,“你們還在追查這個事啊,我只被騙了50元。”
唐某通過這樣一種“願者上鉤”的方式,獲取了8萬餘元的詐騙款。從2020年4月一直做到警方抓捕歸案的2020年11月。澎湃新聞注意到,2021年3月30日,邵陽市大祥區法院已經對唐某詐騙罪一案宣判,判處其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
警方偵查現場
先騙孩子套出父母賬號資訊,後將錢卷走
上述邵陽唐某案並非孤立,針對未成年人進行“解除防沉迷”的詐騙,在全國多地均有發生。中國裁判文書網近年公佈的類似判例有近二十份例。只是詐騙形式各有不同。
在騙子們“撒網”式的詐騙活動中,有的孩子被騙走十幾萬元的鉅額款項。在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案例中,受害者趙某尚不滿12歲,被騙走177800元。
判決顯示,2020年1月19日至2020年2月2日期間,被告人董某之通過QQ聊天軟體與被害人趙某聯繫,以代練“王者榮耀”遊戲以及卡英雄皮膚、解除防沉迷等需要資金驗證為由,騙取趙某信任,讓其通過微信二維碼多次掃碼轉賬,共計騙取趙某人民幣177800元。被告人董某之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
今年11月17日,山東省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一起電詐案件顯示:被告人魏某佳、梁某燊、李某基、鄧某豪等人騙取10余未成年人,金額達30多萬元。在該團隊中,形成詐騙、盜刷“一條龍”的模式。
判決認定,2020年7月至8月期間,未成年被害人張某、萬某等人先後在QQ聊天工具上被人以解除遊戲防沉迷為由騙去其父母或者家人身份證、銀行卡、短信驗證碼等資訊。而網路世界另一端的騙子,即本案被告人魏興佳,將被害人父母或者家人身份資訊綁定的微信付款碼通過QQ視頻聊天工具出示給被告人梁某燊。梁某燊分別使用被告人鄧某豪等人和自己實名辦理的POS機套取被害人錢款共計321685.88元,取現後與魏某佳分成。2020年8月期間,被告人李某基以解除遊戲防沉迷為由,在QQ聊天工具上先後誘騙未成年被害人席某、耿某,刷取錢款共計17684.28元,取現後與李某基分成。
法院認為,被告人魏某佳、梁某燊、李某基等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可以解除遊戲防沉迷的事實,利用電信網路技術手段實施詐騙,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被告人鄧某豪明知是犯罪所得而為轉移贓款提供幫助,情節嚴重,其行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上述被告每人平均被以詐騙罪或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判處一年二個月至六年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澎湃新聞梳理判決書發現,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多通過抖音、虎牙、西瓜視頻、微信、QQ群等平臺散佈可以幫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遊戲賬號的資訊,騙取未成年人添加為好友,進而騙取未成年人父母的微信賬號、銀行卡號等重要資訊,然後將賬號或卡裏的錢刷光、盜走。
在江蘇省泗陽縣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案例中,法院查明:2020年5月至8月,1999年的被告人李某發和陳某、楊某甲、林某甲(均另案處理)等人在“抖音”App上散佈可以幫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遊戲賬號的資訊,騙取未成年人添加其為QQ好友,進而騙取未成年人父母的微信賬號登錄後,將被害人微信錢包內零錢或銀行卡內錢款掃碼取走,或者冒充被害人向其親友借錢。被告人李金髮涉嫌詐騙人民幣10萬餘元,盜竊人民幣2.2萬餘元。
其中,有的套路十足。如2020年6月20日,李某發等人以幫助解除防沉迷遊戲賬號為由,騙取周某某的信任後,登錄周某某母親賴某的微信,後以不按其要求做微信會永久封號為由,讓周某某用賴某支付寶掃收款碼騙取錢款共計17885元。
2021年4月30日,李某發因詐騙罪、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
唐某接受訊問
最嚴防沉迷系統應用後,要警惕電詐“兒童盤”
澎湃新聞注意到,類似案件中,實施詐騙的大多數人也為90年後、00後,甚至是未成年人,他們同樣熟悉遊戲世界的“規則”,進而以一套一套的“話術”引誘沉迷于網路遊戲的“熊孩子”上當受騙。
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是我國有關部門于2005年提出的一種技術手段,旨在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現狀。2005年6月,新聞出版總署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標準》和《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實名認證方案》。2007年4月15日起,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在全國推行,7月16日全面實施。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開啟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新篇章。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防沉迷系統普遍應用,在控制未成年人孩子玩遊戲的時間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一些網路騙子利用“解除防沉迷”的幌子,將違法犯罪的觸角伸向未成年人。裁判文書網公佈的判例顯示,涉世未深的“熊孩子”們被騙被坑的案例近年呈逐年增多,尤其以2020、2021年判決的居多。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已達1.83億人,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4.9%。另有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的數據,2021年1至9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及未成年人的電信網路犯罪4822人。其中,利用電信網路實施的詐騙罪2066人,佔42.8%;幫助資訊網路犯罪活動罪1205人,佔25%。
除了網路遊戲詐騙外,風險也發生在短視頻軟體、QQ群、微信群等渠道。在這些渠道,未成年人所使用賬號的頭像、年齡、性別等資料,往往會被輕易展示或點擊查詢。甚至,在與陌生網友聊天交流的過程中,未成年人也極易被“套話”而透露出自己的資訊。這樣的現實,無疑給了不法分子“定點施騙”的機會。
作為偵辦過多起電信詐騙案件的警察,楊嘉峰認為,針對未成年人的“兒童盤”應當引起各方的警惕和重視。“電信詐騙套路不斷翻新,青少年的辨別能力不高,家長、老師等各方對於有網路遊戲愛好的孩子,應該多加關注,加強管理教育。同時,作為孩子,要始終相信,國家推行的未成年防沉迷措施,不是通過某個人能輕易解除的。此外,針對不斷上新的詐騙套路,各企業平臺也要引起重視。”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