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角度仰望,元宇宙寄託了對虛擬現實世界的憧憬,背後有著資訊技術、人工智慧、數字金融的行業支撐,也集納了資訊科學、量子科學,數學和生命科學的互動。因此,上市公司選擇投身其中有著産業發展的合理性。
但是,從資本市場投融資角度平視,對於超出多數投資者知識框架認知的新科技、新趨勢,上市公司相關資訊披露更應努力做到清楚充分,切忌超前于現實。
11月以來短短11天,就元宇宙業務進展,投資者在滬深交易所已經與上市公司互動逾2000次。因此就不難理解在近5個交易日內,上市公司因資訊披露事宜收到滬深交易所7家次關注和問詢函,甚至有公司已經連續被關注。
從交易所問詢情況來看,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在互動易平臺的主動披露,少數與調研或定期報告中的相關表述有關。具體觀察上市公司的主動披露可以發現,雖然有些公司可能洋洋灑灑的講述“公司有DRM及完整數據傳輸安全保護等一系列技術可為元宇宙提供底層技術支援”“公司在沉浸式場景技術方面已經建立研發團隊,自研技術已經具備企業級服務能力”“公司開展的VR業務即涉及元宇宙概念的核心技術基礎之一”,但絕大多數公司面對的現實是“新業務拓展對整體經營和財務尚不構成重大影響”。也就是説,從上述披露來看,部分上市公司的描述過於“虛擬”,並未在現實業績中找到支撐。
事實上,A股市場大熱的元宇宙概念究竟能夠支撐哪些上市公司業績快速發展、估值合理提升,不僅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更需要資訊披露的責任主體上市公司對於未來發展前景明晰規劃、嚴謹披露。之前,深圳證監局對某證券公司3名分析師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原因在於上述3名分析師署名研報對寧德時代儲能業務2060年營收中樞的預測存在部分假設不夠審慎,分析邏輯不夠嚴謹的問題。而上市公司作為“當事人”,其資訊披露的嚴謹性要求,更應該遠在券商研報之上。
同時,對於仍處於雛形探索階段的新生事物,投資者在保持敏銳的同時也需要保持理性。從部分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互動來看,有些公司屬於“被元宇宙”——公司反覆説,“我沒有”,但投資者説,“不,你有!”
科技的眼界和觸角確實可以向未來無限延伸,但是資訊披露並不能穿越時空。A股市場投資所注重的預期,應該是真的可預期、是上市公司實打實地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劃邁進。畢竟,僅僅依賴過於虛擬的描繪,上市公司很可能在經歷爆炒後被市場拋棄,若如此,不僅投資者難以實現現實世界的財富獲得感,元宇宙相關産業的穩健發展將可能受到傷害。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