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機構告訴剛入社會的大學生,花點錢可以改變人生,如果沒錢,可以借貸分期;包租公司告訴租客,花點錢可以換取安穩及優惠,如果沒錢,可以借貸分期;成人職業培訓告訴職場人,花點錢可以讓你悄悄拔尖,如果沒錢,可以借貸分期……近年來,“借貸”的字眼與行銷話術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一張張“大餅”的誘惑下,不少消費者在“坑”裏越走越深。據報道,華爾街英語的停業,把“借貸學員”們置於退學費無門,卻要償還高額貸款的兩難境地,他們當中很多人的貸款額度達到了6位數,有的甚至達到了40多萬元。
貸款並非新鮮事物,人們常用的信用卡也是貸款消費的一部分。但如今,除了人們熟悉的車貸、房貸之外,還衍生出了教育貸、整牙貸、醫美貸、租房貸等新型貸款,貸款與消費之間,存在了更加細化,也更加緊密的聯繫。倘若不加以嚴格監管,“餡餅”很有可能成為“陷阱”。
因為一旦貸款與具體的消費內容結合起來,再加上産品行銷人員的“煽風點火”,很容易定向刺激消費者的花錢慾望,形成非理性貸款、非理性消費。鮑德里亞曾經提出過“消費社會”的概念,認為生活中的很多需求是人為建構出的,“消費貸”的盛行可以看作消費主義的鏈條從産品環節向資金環節的延伸,還有很多“坑”需要用法律與監管填平。
一方面,不少消費者碰到過莫名“被消費貸”情況,平臺默認綁定某消費貸産品來分期付款,一些商家也會刻意隱瞞貸款事實,只是説幫消費者辦理分期付款,一旦沒及時發現,就會糊裏糊塗地變成“貸款人”;另一方面,很多借貸平臺打著利率低、放款快的旗號,實際利率卻可能遠遠高於銀行利率,並且會通過不法手段進行催還,前一段時間熱播的《掃黑風暴》中的“美麗貸”便讓觀眾們不寒而慄。此外,大多數“消費貸”都是直接將錢打入商家賬戶,這就把風險全部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一旦出現商家倒閉、卷錢逃跑,或者消費者對商家服務品質不滿意又難以退費等情況,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治理方面,既要加快消費信貸法律法規與政策的與時俱進,做到重拳出擊,拳拳到肉;也要建立起全鏈條、全過程的監管體系,適當提高業務辦理資格門檻,嚴格審查“消費貸”各環節的從業主體,嚴厲打擊非法貸款、非法催還、欺詐誘導等行為,切斷商家與放貸方之間的灰色利益鏈條。如此,才能將消費貸引回正確航道。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