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召開電視劇創作座談會,就市場秩序與行業生態提出一系列規範。其中著重強調,要認真把好演員選用關,以演技和形象氣質與角色、劇情適配為標準,反對“唯流量”選用演員。
一段時間以來,影視界對流量明星有著相當程度的依賴。很多製作團隊選角不看合適與否,先問流量熱度幾何、自帶粉絲多少,甚至不惜根據“頂流”偏好定制塗抹劇作,鬧出了不少笑話。年過半百偏演大學生,滿臉稚嫩非裝“老幹部”,生拉硬拽外加演技浮誇,很難不讓人“齣戲”。
如此荒誕緣何而來?本質上在於流量經濟顛覆了演員與作品的關係。以流量觀點看,一個演員的走紅,不必然建立在業務能力上,顏值、包裝、槽點等都可以成為吸睛理由;一部作品的好壞,不必然建立在觀眾口碑上,只要播放量、投放量、話題度等指標足夠即可。製作團隊找來幾個“流量擔當”,既不用愁宣發成本,還有粉絲免費幫“刷數據”,何樂而不為?而對流量明星來説,恃寵即可受捧,時間一長自然更加飄飄然。久而久之,行業的專業性難免打折再打折。
然而,“唯流量”真的意味著有保障嗎?事實上,近兩年,隨著觀眾的成熟,流量經濟正呈式微之勢,“流量明星+大IP=爆款”的公式日漸失靈,“鮮肉”“小花”扎堆的作品口碑翻車的不少。某種程度上,流量明星已慢慢成了一把把“塑膠花”,並不再有呼風喚雨的魔力。當此之時,捋順行業基本邏輯,擺脫流量“綁架”老老實實選角、拍戲,不僅僅是管理部門的糾偏,也是市場用腳投票的必然。
從長遠看,流量和熱度不可能一直脫離作品和演技而泡沫般存在。建立在專業能力之上的表演,終究會被看見、被認可。《覺醒年代》裏兩位年輕演員演繹的陳延年、陳喬年獲讚無數,《山海情》裏幾位老戲骨飾演的配角照樣搶鏡。角色為劇情服務,好作品成就演員,這才是顛撲不破之道。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