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主辦、世紀互聯鏈網智慧計算研究院協辦的“新時期個人數據保護政策與技術”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以個人數據為中心的大數據時代將加速到來,其底層邏輯將更加要求數據的私密性、安全性、不可被利用和篡改性。會議倡議各界專家開放合作,發起個人大數據協作社群(Personal Data Community),形成圍繞個人數據研究的開放合作機制,推動國內個人數據的政策和技術研究。
面對網際網路巨型平臺等擁有海量數據的大型組織,個體該如何抗衡這種不平等優勢?當下形成的網際網路大數據既得利益僵局又該如何破解?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洪學海指出,“大數據時代的個人數據保護,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法律法規實施過程中的操作實踐問題。希望業界開放合作,凝練個人數據保護中的科學問題,進而去推導和解決其中的技術問題,通過各領域專家的跨學科協作,探索各應用場景下個人數據保護落地方案的創新。”
去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資訊保護法》)正式生效,這是繼《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之後,我國在資訊安全發展進程中的又一項重要法律,標誌著我國在大數據領域進入到個人數據保護、發展和管理的新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小峰表示,傳統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在身份認證與數據權屬的設計上存在先天不足,有必要在新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重新定義和設計數據基礎設施。
世紀互聯鏈網智慧計算研究院院長馬炬指出,新時期的大數據産業應是以個人數據安全和權益保護為主要特色的新産業形態,圍繞個人數據形成的存儲、計算、遷移、交換、生産、應用等數據産業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的新藍海。
與會專家分析,當國內外的個人資訊處理規則和數據保護法律逐步完善時,如何實現大數據技術應用和個人數據保護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用新型數字技術將個人從面對平臺經濟的被動境地下解脫出來,將個人數據的活力充分釋放並形成數據價值鏈,是通往安全的、具有廣闊前景的數字經濟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