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AI)産業部署。7月6日,上海市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召開中心組學習會,圍繞推動上海國資國企搶抓新一輪人工智慧發展機遇等議題開展專題學習。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I如同催化劑,能促進經濟增長、引領産業升級、創造新的經濟活力點。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多地立足自主創新,逐步構建起包括智慧晶片、大模型、應用技術等在內的我國AI技術體系和産業創新生態。今後,各地在人工智慧産業上的深度佈局,將加快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助力地區發展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績。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我國各地存續在業的人工智慧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已達40139家。按照相關企業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佈數量,廣東省排名第一,有AI相關高新技術企業5922家;江蘇省和北京市分列第二、第三名,分別有相關企業3949家、3411家。
“廣東、江蘇、北京等地,AI企業眾多、産業增長迅速,其背後有多重支撐因素。”資訊通信專家陳志剛表示,這些地方具備較明顯的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和産業鏈優勢,其過去長期積累的數字技術、數字設施等均在人工智慧産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對於AI産業發展暫時比較緩慢的地區,如何做到“後發先至”?談及此,陳志剛分析稱,建議後發區域在分工協作中找準定位,強化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數據開放共用、營商環境、人才培養等方面蓄力。
當前,AI技術高速迭代,産業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為國內各地爭相佈局的新賽道。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各區域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新産業、新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以當地現有産業特色和優勢為基礎,引導並培育AI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優化産業生態。
“‘找準定位’意味著不同地方需要綜合考量政策支援、市場環境、産業基礎、人才儲備、基礎設施等多因素,找到AI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的最佳角度。”中國行動通訊聯合會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曉華表示,AI的優越性之一在於,它與農業、工業、服務業均能碰撞出新的應用場景與活力。例如,有的地方以培育文化和旅遊業見長,其從“AI+旅遊”“AI+文創”中尋求發展人工智慧突破點的可能性就更高。
已在打造AI産業高地上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地區,今後的發力重點又該是什麼?北京市落地的方向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參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官網發佈的消息顯示,7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召開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慧通識課工作部署會。會議明確,從2024年9月份面向北京市屬公辦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慧通識課。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