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仍在繼續(6月14日至6月23日)。據了解,科技對電影行業的影響,已成為本屆電影節的重要話題之一。
今年2月份,OpenAI的文生視頻産品Sora的橫空出世,曾讓影視製作行業感到“顫慄”。但四個多月過去,OpenAI除了聯合藝術家放出過一些幾分鐘的商業短片外,未有成熟的電影級作品出現,而Sora究竟在今年何時上線,仍未可知。
對此,今年上影節諸多電影從業者針對AI是否會對電影行業帶來顛覆,展開激烈討論。
《證券日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目前業內對於“AI+電影”的觀點整體比較統一,即以Sora為代表的AI不可能顛覆電影行業,更多作為輔助工具,比如降低影視製作的成本、為創作者提供靈感等。除此之外,AI還會帶來重要的優勢,對影視資源(演員、道具等)數字化後,産生寶貴的“數字資産”,進一步IP化,蘊藏一定的商業潛力。
AI無法決策和迸發創意
上影節期間,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對AI過多的恐慌和期待都是不現實的。
他認為,一方面,AI永遠不會自主決定去做一個産品,這個決定權在人類手裏。離開了人類的使用,AI不能自動生産産品去滿足人類複雜多變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現階段的AI還遠遠達不到産齣電影級內容的水準。
“電影行業,目前動畫題材是離AI最近的。它確實能在動畫電影的形象設計、動態分鏡等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還極不成熟,遠遠不能達到銀幕放映的效果。”王長田説。
導演張末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時遇到的問題,她表示,AI可以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但在內容上卻做不好,“如果做英文字幕,過去我們一個片子需要雇一個人參與,大概十天以後才出一稿,之後還得潤色加工。但是AI二十多分鐘就能做完。如果寫劇本,創作故事大綱,AI就只能拼湊網上現有的內容,它的確可以整合全世界的故事,但根本不能用。需要我們反覆調試,最後發現還不如自己寫。”
阿裏影業總裁李捷表示:“電影是一個以創意和創作者為核心的藝術,並不是以技術和科技驅動的,這是它的本質,所有的技術是為我們所用的。AI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影視製作以創作者為核心是不會改變的。”
“數字資産”暗藏IP商機
儘管AI有許多缺點,但影視上市公司對AI的佈局已然深入,從縮減成本的角度看,AI的優勢是巨大的。
比如,在上影節期間,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公佈了自己的數字人形象“于小冬”,同時宣佈博納成立的AIGC工作室,將和抖音短劇共同製作短劇,並公開了第一部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該作品完全由AI生成。
“于小冬”是博納影業打造電影“數字資産”的一個縮影。于冬談到,博納影業剛完成的電影《傳説》中,AI技術不僅實現了過去難以完成的特效製作,更通過數字人技術,讓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拍攝任務,大幅度降低了製作成本。“過去一個演員可能需要連續拍攝九天,現在通過AI輔助,他們只需要兩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攝,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從收入角度看,這種被演員認可並授權的“數字人”,屬於演員和博納影業之間的共有“資産”,未來在其他領域的使用,會由演員和博納影業共同分成,“數字資産”已然成為了一個新IP。
王長田表示,AI可以將電影行業的生産效率提升30%,把生産成本降低25%。這將有力緩解電影製作發行領域的全行業虧損問題,讓行業進入良性迴圈。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表示,在公司的AI項目中,一些學生和藝術家使用AI時發現,雖然AI不可控,隨機性很大,但偶爾會創造出超越藝術家想像的內容,反而為他們提供了靈感。所以他認為,AI不僅僅是工具,還可以成為“創作的夥伴”。
王健兒表示,上海電影已佈局“iNew”新戰略和“iPAi星球”,以及中國動畫學派大模型等多項計劃。其中,爭取三年內利用AI技術,加大對IP的開發力度,讓AI的相關延伸産品零售總額突破100億元,以及每年有兩部以上的經典IP被喚醒。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