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首載于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到宋代被收入具有“國家藥典”地位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藿香正氣散的主藥是藿香,方名用主藥冠之。“正氣”有兩層含義,第一, “正其不正之氣”。什麼是不正之氣?簡單的説就是四季不正常的氣候,冬季應寒而反暖,春季就暖而反寒。I 第二,扶人體正氣。人體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是相對的概念,邪氣是使人體得病的因素,正氣是人體的抗病能力。外界不正之氣與邪氣傷人,都是由於體內正氣不足引起,如果正氣充足就不容易感受外邪,即使感受外邪也比較容易恢復。

      藿香正氣散的組成藥物主要有藿香、紫蘇、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白術。該方是治療寒邪外侵 ,濕邪內傷的有效名方。濕濁之邪侵犯人體可導致脾胃氣機失調,脾胃功能失常往往會出現噁心嘔吐、胃脹悶、 食欲下降、大便不正常甚至拉肚子等症狀;脾主四肢,濕邪困脾會出現四肢疲乏無力,人就會感覺疲乏沒有精神。人體感受濕邪穢濁,舌苔通常表現為厚膩苔。而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又稱為“疫毒”“戾氣”“疬氣”等。疫毒的致病特點是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多從口鼻等途徑在人群中傳播,它的毒力比風寒暑濕燥火等普通外邪更強,而且常常兼雜濕、寒、毒等穢濁之氣侵犯人體,所以疫毒侵犯人體來勢兇猛,病情危重,死亡率較高。

      藿香屬於芳香化濕藥,古人認為氣味芳香之品可以去除穢濁之氣,《本草正義》曰:“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藿香其氣芳香 ,可去除穢濁疫毒的邪氣,同時可以去除體內的濕氣,表裏同治,作用全面,對倦怠乏力,食欲不好,舌苔厚膩的病症有很好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 ,蕃香含有豐富的揮髮油 ,有顯著的抗菌作用 ,能抑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生長繁殖。紫蘇、白芷,散寒解表,可幫助藿香祛除體表的寒邪。大腹皮是什麼?它是檳榔的外皮外殼,專門消散氣滯,有消脹的作用,大腹皮相比檳榔來説性情緩和,藥效不是很猛。而治療瘟疫的另一首名方“達原飲”正是以檳榔為主藥以達芳香去穢之功。什麼是氣滯?比如有的人吃飯時生氣著急,飯後就會感覺胃脹悶不適,此時可用大腹皮配麥芽煮水喝來緩解,這就是行氣之功。藿香正氣散組方中含有著名的燥濕化痰名方——二陳湯(陳皮、茯苓、半夏),二陳湯重點在於去濕去痰,幫助藿香去除體內濕濁之邪。方中茯苓、白術、甘草這三藥有健脾去濕,扶佐正氣的作用 。健脾就是強壯脾胃功能,只有脾胃氣足,消化機能健旺,才能有效輸送營養物質,人體正氣才能充足;相反,脾胃氣弱則消化功能減退,人體正氣虛衰。另外,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即脾胃功能強壯,則肺系統功能亦強壯,因為肺系統所需的能量是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營養物質,大多數人感受外邪侵襲多是由於正氣不足,肺衛不固所致,肺衛是人體接觸外界環境的第一道屏障,那肺氣為什麼會不固呢?原因在於脾胃之氣虛弱,所以脾胃在抵抗外邪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藿香正氣散既然是去除寒濕,去除穢濁的方劑,為什麼在夏天用的比較多呢?其實從古至今,人們的習慣都一樣,到了炎熱的暑天,都喜歡貪涼飲冷,同時由於夏天天氣炎熱,人體腠理開泄,皮膚毛孔都打開了,此時寒濕之氣就比平時更易侵犯人體內。

      縱觀全方,藿香正氣散具有散寒除濕,辟穢化濁的功效,扶正祛邪,表裏同治,寒熱均調,面面俱到,不愧為千古名方。

      (本文由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李朝霞  講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