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系列(二三)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更加積極的作用  

    北京,在正在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將投票選舉明年的新政府領導人提名名單,而選舉的結果則應當預先由中國共産黨的老一輩領導人確定。

    可是,就當中國為進行大規模的領導人換屆而積極籌備的時候,有一種聲音卻越來越響亮——號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摒棄從前的“交上圖章回家走人”的形式主義作風,在決定國家下一界領導人的關鍵時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些人認為,儘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委員長李鵬自1998年上任以來已經擴展了人大會的權利,但人大會在建立制度法規和使權力轉換制度化等方面仍然欠缺自主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最敢於直言的批評家之一——經濟改革家曹思源説,應該至少給代表們兩個月時間來確定政府領導候選人名單。

    “在這兩個月期間,因為候選人的名單已經被公開,所以人民才有機會根據自己的了解對每個候選人表達不同的見解,”在北京經營著一家商務諮詢公司的曹思源説。

    他認為,候選人應該介紹他們自己,並且應當作演講,回答代表們提出的問題。然而在現在的體制下,就在投票之前,一個職位還只有一個候選人。

    曹思源説:“只有當領導們的決意被宣佈,當候選者已經接任了他的工作崗位的時候,他們才有可能在大眾媒體中公開,接受群眾的評判。”

    “到那時,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要讓一個最近任命的官員下臺,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更廣泛的自主權

    曹思源還説,人大代表應該投票選出在為期兩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期間重點應該討論的10大話題。

    他認為,人民代表大會在每年年底還應該召開一次會議,查看來年的預算。而目前的狀況是,每年的3月份,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並投票選擇來年的預算,可此時這一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

    另外一個傑出的經濟家胡鞍鋼,在此問題上邁出了更深遠的一步。

    胡鞍鋼是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應該被禁止兼任同期政府職務,從而確保立法機構的獨立性。

    他認為所有的正在同腐敗作鬥爭的政府部門,包括公安機關在內,都應該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公開會議報告他們反腐敗的進展,以增加透明度。

    在近日由《人民日報》——中國共産黨的黨報——組織的一次網上調查中,腐敗問題已經被列為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

    “關鍵是大會應當扮演好兩個角色,”北京的一位高級投資銀行家説。“一個是應該向政府施加壓力督促他們反腐敗。第二個就是要掌握經濟支出優先權。”

    “經費開支計劃不應該被毫無疑問理所當然地通過,”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家説。

    漸進的改革

    這樣的評論實際上已經承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李鵬的領導下已經改變了人民心目中“毫無主見”的印象。

    在2000年,代表們就通過了一項法律,目的在於通過迫使地方政府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呈遞所有的立法方案來消除相互矛盾抵觸的地方法規。

    這項法律賦予了由李鵬任委員長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廢除任何被認定違背憲法、或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法規的權利。

    今天,針對法院院長和檢察官的報告,人大代表們可以用反對或者放棄投票的方式表達對於反官僚腐敗的失望。

    去年,在瀋陽——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省會——召開的地方會議中,人大代表們由於對當地犯罪分子猖獗、社會治安混亂狀況的強烈不滿,否決了由中級人民法院提交的政府報告書,這對於當地的市長、副市長、首席檢察官以及其他官員不能不説是一個打擊。

    李鵬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發言中提到,人民代表大會將利用群眾的耳朵和呼聲來“反映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意見”,同時他也強調,必須利用法律來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

    “我們必須關注一些特殊群體,比如説民工、下崗工人,要給他們提供必需的法律援助,”他説。

    民主黨派的聲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未來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李鵬的繼任者。

    在今年9月或者10月即將召開的、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國共産黨代表大會上,包括李鵬在內的中央領導人將從他們在中國共産黨內的職位上退休,在2003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他們將從離開自己的政府崗位。

    最被看好的接替李鵬職位的領導人是李瑞環,目前,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席。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是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出謀劃策。

    “明年,李瑞環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將更加引人注目,”本文前邊所到的投資銀行家説。“李鵬領導的人大會已經遭到了挫折。在取得對政府更加獨立的自主權方面,他們沒有進展。”

    不過,一些分析家認為,通過擴大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利,李鵬已經為後來的更具有改革意識的繼任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他將原有體制轉變成為一個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鋪平了道路。

    微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2002年3月10日


“兩會”系列(二二)赤字仍合理 國債比率適當 稅制國際化
“兩會”系列(二一)《紐約時報》分析人大會議與兩岸關係
“兩會”系列(二十)[WTO元年]的中國人代會
“兩會”系列(十九)中國百姓通過行動電話行使民主權利
“兩會”系列(十八):中國為促進經濟發展激增預算
“兩會”系列(十七):中國再次增加防務預算
“兩會”系列(十六):法新社評論2002年中國經濟7%增長目標
“兩會”系列(十五):《經濟學家》稱中國在經濟增長和財政赤字中尋找平衡
“兩會”系列(十四):總理的危機感
“兩會”系列(十三):轉折關頭 穩定是第一
“兩會”系列(十二):來自英國《衛報》的“兩會”速寫
“兩會”系列(十一)如何消除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是焦點
兩會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