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培訓應和就業相結合(經濟時評)
零河

筆者撰寫的《“攸縣的士”現象説明瞭什麼》一文見報後,一位鄉鎮中學教師來信説,“我對你通過政府扶持加強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觀點深表贊同,但是,經過培訓農村勞動力就能就業嗎?現在各種職業學校、培訓班的招生廣告滿天飛,交錢接受培訓的農民也不少,可那些‘學成’的農村勞動力,有好多進城後不是同樣難就業麼!”

這封來信反映的問題確實存在。筆者一位同事家在農村的侄兒,中學畢業後,先是在鎮職業學校學了3個月電腦,到城裏沒有找到工作;又返回鎮上學了半年縫紉,進城後還是沒有崗位;最後只好到一個親戚在縣城開的餐館裏打工。和他有相同遭遇的農民工,估計各地都不會少。

受過培訓的農村勞動力依然難就業,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培訓機構不少,但魚目混珠,農民去沒學到真本事,自然談不上有就業優勢;各個城鎮就業崗位多寡程度不同,農民錯去就業崗位稀缺的城鎮打工,僧多粥少,難免有人找不到工作;更多的則是培訓的目標出了問題———與當地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供求脫節了。它提醒我們,國家從財力上扶持職業教育,以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是完全必要的。但絕不是給了錢就萬事大吉,還要在整頓培訓市場、整合各類培訓資源上下氣力。要通過向社會提供就業資訊,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有序流動。

就培訓單位來説,一定要堅持按需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結合城市就業崗位準入制度的逐步建立,還要堅持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使農村勞動力在參加完職業教育課程的學習和培訓後,就能獲得相關的就業資格證書,直接進入就業崗位。有報道説,江蘇省盱眙縣農廣校在開展培訓工作上,專門有一些人負責蒐集各方面的就業資訊,甚至與企業聯繫,簽訂勞動力輸出合同;學校有針對性地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對農民進行培訓、考核和技能鑒定。同時,在學校設立職業介紹所,將各類勞動力登記在冊,一旦有就業資訊,就可以馬上輸出。這種從源頭上培育農村勞動力市場,並形成一體化的轉移培訓模式,值得借鑒。

當然,勞動力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各城鎮的勞動力需求數量也不盡相同,作為單個職業教育機構和個人,要全面掌握各地的勞動力需求資訊比較困難。所以,有關部門應建立就業資訊系統,向職業教育機構和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的就業資訊,幫助個人和職業教育機構作出正確的教育培訓決策。要將就業率作為考核培訓機構的重要方面,並依此作為財政補貼的依據之一,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至於對那些只收費不培訓、讓農民花冤枉錢的所謂職業教育機構,不但不能給什麼財政補貼,還要堅決清出培訓市場。

人民日報 2003-9-24


中國有了首批退休農民 養老金87元/月
大量農民失業: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大問題(圖)
中國的天空:京城建築民工生活狀況堪憂(圖)
溫家寶:要給農民提供更多提高收入的機會
王夢奎:通過“三化”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新世紀的“三農”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要有組織性
《人民日報》:“農民”概念引發的思考
陳曉華: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須治本
喬其興:走出“黃宗羲定律”
學者跟蹤調查農民“減負代表”——讓農民自己講話
農民小康路上有“三難” 看病、上學、增收
SARS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三農” 
解決三農問題呼喚農村金融改革
何偉:抓住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萬寶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程國強:WTO農業談判對中國解決"三農"有深刻影響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