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寶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根本的措施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制約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因素

    我國農村生産力發展水準較低,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農業資金投入少。發達國家農業投資額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通常在10%以上。我國1990年財政用於農業(包括農林水)支出的比重為10.0%,1995年下降為6.3%,2001年為5.5%。1998、1999和2001年雖然大幅度增加了用於農業的財政資金,但主要是靠國債資金,而且85%以上用於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態建設等重大工程,對農民直接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實現增産增收影響不大。

    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滯後,出現了“三難”。(1)小生産與大市場銜接難。主要問題是農業宏觀管理不能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微觀管理不能適應農業發展對多樣化服務的需要。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市場資訊不靈,流通環節不暢。(2)提高規模效益難。實踐證明,只有實現規模經營,才能創造更高的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但在家庭承包經營條件下實現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目前還缺乏制度和組織保證。(3)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難。農民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是鄉鎮一級需要農民供養的人員太多,機構臃腫給農民造成的負擔佔農民實際負擔的40%左右。因此,要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必須精簡鄉鎮機構,改變“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局面。

    農業科技投入少,形成了三個斷層。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比較低,其主要原因是農業科技投入少,出現了三個斷層:(1)政策落實斷層。黨中央、國務院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科技興農的政策,但由於農業科技涉及面廣、研究週期長、見效慢,以及近年來農産品供給充足等原因,一些部門和地方忽視或削弱了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對中央的農業科技政策落實不力。(2)科研工作斷層。由於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人員除了承擔少量的國家課題,主要精力都用於“找米下鍋”的項目上,誰出錢就給誰研究,研究成果往往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結合不緊,缺乏基礎性、方向性和宏觀性。(3)農技推廣斷層。農業科研成果能夠得到推廣應用的不到1/3,主要問題是推廣工作出現斷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由於經費得不到保障,往往一人從事多種職業,甚至將農技推廣作為“副業”。還有的“既開方又賣藥”,向農民收取的技術服務費太高,影響了科技成果推廣。

    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展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我國城鎮化明顯滯後,這是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于農業和農村,鄉鎮企業布點分散,生産要素不能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農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一步放活農村經濟

    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關鍵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放活農村經濟。

    “放活農民”。農民是農村生産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對農村生産力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1)中小型民營企業是安置就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鼓勵和支援民營企業的發展,可以把繁榮農村經濟與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結合起來。(2)加快小城鎮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首先要改革戶籍制度,取消農民進入城鎮的人為障礙。其次要以招商引資、發展民營企業為支撐,大力扶持和培育具有市場潛力的産業。第三要搞好小城鎮規劃佈局,以利於結構調整,實施産業化、規模經營、機械化和對農業的綜合服務。第四要制定優惠政策,堅持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逐步建立起國家、地方、集體、企業和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投資體系。(3)建立和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改變分散經營的農民難以在農産品的成本、品質、安全和生態等方面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難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化發展的狀況。(4)建立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市場,搞好就業資訊服務,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5)對農民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與再就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

    “放活農業”。(1)按照市場機制配置農村生産要素,形成土地、勞動力、資金、科學技術等要素在農業領域合理流動、優化組合的新機制。(2)優化農村生産力佈局,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點解決産品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建設農産品優勢産區,形成優勢産業帶,使社會生産力和自然生産力的雙重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由農民分散調整轉向靠企業化運作進行調整,由農業內部調整轉向一、二、三産業協調調整,由數量和品質調整轉向標準化和規模化調整。(3)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體制創新。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是建立科技研發、科技引進、科技推廣轉化的新機制。鼓勵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與企業結合,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企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主渠道,應該不斷加強。對公益性的工作,確保財政經費,搞好各項服務;對經營性的業務,切實放活搞活,做大做強。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重點是積極培育和發展能夠帶動農民發展生産力的新型經濟組織。實踐證明,龍頭企業通過仲介組織與農民簽訂合同,成本低、履約率高,産品安全、品質、成本和效益有保障,因此,應將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到重要日程。(4)完善農業支援服務體系。一是儘快研究和建立動物疫情和農作物病蟲害應急處置機制,促進種養業發展和擴大出口;二是加快農産品市場建設和資訊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配送、直銷、網上交易等現代行銷方式;三是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四是建立農業重大災害保險機制。(5)減輕農民負擔,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農業是自身效益低、社會效益高的産業,對農業進行補貼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我國應逐步進行四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將對農産品按産量徵稅轉變為按商品量徵稅;二是將補貼流通環節轉變為直接補貼農民;三是將農業、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靠農民投資投勞轉變為主要由國家和地方投資;四是將農民自費參加培訓轉變為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安排專項基金進行培訓。(6)創新農村金融體制,保證資本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受法律約束、規範化、可操作的農村金融組織,包括從提供全面服務的金融機構到為農村工業、農業企業服務的專業金融機構,再到為農戶服務的小額信貸機構。鼓勵企業投資和開發農業項目。

    “放活農村”。(1)精簡鄉鎮機構,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充分發揮農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2)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份額,並向縣以下農業和農村傾斜。(3)加強城鄉統籌,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目前,農民負擔最重的不是“皇糧國稅”,而主要是教育雙達標、水利建設、鄉村道路和電網改造等集資收費。農村基礎設施落後,是農村資訊不暢、生産成本居高不下、農民生活水準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共産品,中央和地方要集中財力,以直接投資的方式給予保證。應逐漸使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4)搞好農村環境治理,實現農村生産力的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萬寶瑞)

    

     人民日報 2003年6月17日


解決“三農問題”新視角: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