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小康路上有“三難” 看病、上學、增收

    今春以來,我國“三農”問題再次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絕大多數農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今天,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們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記者在深入黑龍江、吉林、遼寧的部分村屯進行入戶問卷調查後,得到了“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根據285戶農民不同的反饋資訊表明,看病、上學、增收成為農民生産生活中的三大難題。

    沒錢看病:小病“硬挺” 大病“放挺”

    在記者調查的農戶中,有63.8%的人認為看病最難。農民們普遍認為,現在看病難不是像以前那樣缺醫少藥,而是手中缺少看病的錢,所以一旦大病臨頭,能治則治,治不起就在家裏硬挺,挺不住了就放棄。

    據調查,最近幾年東北農民的收入呈低迷狀態。有三分之二農戶的年純現金收入在3000元以下,基本上是維持溫飽。一旦有人得病,農民的態度十分相似:小病硬挺,大病放挺。

    黑龍江省鐵力市桃山鎮的王民一年前總感到腹部疼痛,他捨不得花錢,認為挺一挺就好了。2003年春節期間,他疼得挺不住了,家裏人急三火四地把他送往哈爾濱醫大二院救治,還沒等到醫院,王民已經咽氣。醫生認為王民死於肝癌。王民的家人告訴記者,農村人都比較能挺,一般很少有人去醫院,再加上家庭生活困難,也拿不出很多錢去住院,以為小病一挺就過去了,沒想到這一挺出了大問題。

    黑龍江省尚志市長壽鄉三合村徐榮得了腦血栓住進了醫院,子女們咬著牙把5000元用於種地的貸款拿出來給老人看病。錢花完病沒治好,只能回家吃藥維持,至今半個身子不會動彈。他的兒子唉聲嘆氣地説,老人這一病把種地的錢都花了,病也治不起了。和徐榮同村的馬國軍得腦出血,由於錯過最佳治療期,留下後遺症。家裏人東拼西湊拿出兩萬塊錢,已經用完,老人只好在家裏吃點最便宜的藥維持。他顫顫巍巍地説:“我寧可少吃點飯,也得吃藥,要不就活不了幾天了。”

    據黑、吉兩省衛生主管部門統計,目前至少有36%的有病農民應住院而未住院治療,他們中很多人把小病挺成大病,大病挺到了絕路。在東北,農民不愛去醫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現象十分普遍。

    更多的農村患者根據自家的經濟條件決定如何治病。記者在吉林省農安縣巴吉壘鎮四合村李國平家,看到她正僵直地躺在炕上,聽到有人進屋,她掙扎了半天才坐起來。她有氣無力地説,她得類風濕已經在家躺了兩年多了。家裏有錢時就買點藥,沒錢的時候就這麼挺著,這病也治不好,説著説著就流下了眼淚。

    無力上學:兩個勞力供不起一個孩子

    在東北農村的許多家庭,孩子上學成了家長們的心病。不供孩子唸書,良心上過不去,供吧又有點花不起錢。在記者接觸到的農民中,有38%的人認為,孩子上學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兩個勞力拼命掙來的錢,也不夠一個學生花費的。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拉林鎮西黃旗村,農民車樹春説起孩子上學的事頓時愁上心頭。他説:“大兒子很爭氣,前年考上哈爾濱教師體育學院大專班,一年的費用6000多元錢,而我們老兩口一年忙到頭,滿打滿算收入3000多塊錢,沒辦法,只好求親靠友借點,明年再借還今年的欠款,一年壓一年,現在已經欠了一萬多元了。”他還説,因為家裏沒錢,老二念完初中一年級主動提出不再上學了,現在十六歲就到外地打工,掙錢幫助他哥哥上大學。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村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沒有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究其原因,一是生活困難,再就是農村教學品質與城鎮的差距太大,農村孩子學習吃力,聽不明白鎮裏中學老師的講課內容,就是家長咬牙供孩子讀書,孩子自己也覺得學習沒有意思而放棄學業。

    在吉林省梨樹縣蔡家鎮新村村,遼寧省北寧市廖屯鎮羅屯村、鳳城市雞冠山鎮,一些中年農民紛紛向記者反映孩子上學難問題。羅屯村的王家俊對記者説,他家的孩子正在讀初中,今天要點卷子錢,明天就不定又要什麼錢,一年總得2000來塊錢才能念下來。就是全家那點地的收入,加上出去打工的錢,供了孩子唸書,就沒有其他的開銷費用了。

    增收最難,土圪垃裏刨不出“金子”

    記者在走村串戶過程中深切感到,農村的變化的確很大:大部分村屯的住房接近磚瓦化,大多數農戶擁有自己的農用車、馬車,但能夠用於消費的現金卻並不是很多。也有許多農民向記者傾訴收入低迷、增收無路的苦衷。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筒屯鎮和光村韓文説,大多數農民指望種地增加收入,但每年收入的幾千塊錢又得買機器,又得買下一年種地用的生産資料,有一多半的錢都攢成“家底子”,增收都增到財産上了。他感嘆,現在農民想掙點錢太難了!光種地只能維持基本生活,要想收入高得在別處想辦法,指望通過多打糧提高收入的可能性不大。

    “靠種地只能是年吃年用”黑龍江省延壽縣延河鎮柳河村支部書記王振華對記者説:“農民的實際收入並不像上邊説的那麼高,我們村去年往上報的每人平均收入是2360元,實際上都達不到1500元。”他説,現在是“框架經濟”時代,上邊定好一個框,下邊的村幹部就往裏填,他們村目前還有75%的家庭有外債,全鎮17個村,沒有外債的僅有三個村。

    東北農民普遍認識到靠種地增收有很大局限,而除了種地,又別無所長。吉林省農安縣部分農民反映,種大田已種煩了,調整種植結構,調什麼什麼就多,還不如種大苞米穩當,種大田收入雖然不高,但總能掙點零花錢;有的農民外出打工,幹的是最累的活,掙得是最低的錢;辦鄉企多數都辦黃了。記者發現,農民們對增收前景感到迷茫。

    巴吉壘鎮四合村的農民説,國家分給他們的承包田,老百姓交完稅後,吃的用的全在地裏出,就是把地刨出花來,也刨不出金子。他們也想種點值錢的經濟作物,但找不到好的銷路。

     新華網 2003年7月4日


SARS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三農”
解決三農問題呼喚農村金融改革
經濟學家胡必亮:如何認識中國“三農”問題
我國國民收入分配開始向有利於“三農”方向調整
來自農業第一線的政協委員談“三農”
調查報告:直擊現實
解讀小康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