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2-03-21 09:55:09

3月過半,2022年的第一個季度即將過去,全國樓市都在期盼“小陽春”的到來,然而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疫情的反覆導致短時期內人們減少外出,購房人看房、買房及開發商賣房的行為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政策暖風頻吹 樓市成交相繼復蘇

自開年起,全國超40城出手穩樓市,緩和市場情緒,促進合理住房需求釋放。

3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有27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其中,天津新房價格環比微漲0.1%,同比上漲1%;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0.8%。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_中國網地産

(國家統計局網站截圖)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_中國網地産

(國家統計局網站截圖)

據克而瑞房産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2月天津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約45.9萬㎡,環比上升13.4%;成交金額約72.3億元,環比上升13.4%。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_中國網地産

(數據來源於克而瑞房産資訊)

從數據上看,天津樓市似乎正處在一個逐步復蘇的狀態,回暖態勢明顯,伴隨著大批商品房的入市和金融政策的多重利好,樓市“小陽春”似乎有望兌現。

利好信號頻發 天津有望衝擊“小陽春”

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提及房地産,會議表明,關於房地産企業,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提出“化解風險”,部署“新發展模式”,接連不斷的利好政策表明瞭政府對房地産業的重視。在“新發展模式的”推動下,“因城施策”可能會得到更加靈活的運用。

會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中國銀保監會和財政部紛紛表態,傳達學習貫徹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精神,對房地産業進行了相關的表態,稱將配合相關部門有效化解房地産企業風險,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3月15日,津雲發佈新聞,《分區施策!針對就近養老等需要,天津這樣支援居民改善住房》,報道強調了兩個重點:

一、統籌考慮各區産業發展、人口導入、功能佈局等因素,分區施策更好滿足群眾合理購房需求,促進職住平衡、服務協同發展、支援人才安居。

二、針對多子女家庭、就近養老、優化住房結構等合理住房需要,綜合採取優化購房手續辦理等措施,支援居民改善住房條件、提高居住品質,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_中國網地産

(文章來源於津雲3月16日發佈新聞)

針對這篇報道,我們可以預見,政策或已經在路上。

  • “分區施策”將改善地域不同所帶來的居住差異,進而完善職住平衡。

  • 支援人才安居,各區可能會針對人才引進有不同的購房政策。

  • 針對多子女家庭,在改善住房方面可能會出臺相關優惠政策。

  • 就近養老,可能會針對老年人群與子女之間的距離或住房改善方面定調。

房地産市場能否回暖?

從天津中原研究院統計的數據看,本市近期二手房成交率上升趨勢明顯,2022年1-2月天津二手住房成交1.25萬套,成交面積108.3萬㎡,2月相比1月成交套數穩步增長,接近2021年同期水準,二手房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二手房成交戶型呈面積放大趨勢,中心城區二手房成交套數406套,佔比約42%,成交面積佔比為38%,成交套均面積約73㎡,比去年底的套均面積提高了至少5平方米以上。

據克而瑞房産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1月到2月,各區商品房均價有不同幅度的上漲。根據市場運作情況看,2月天津商品房成交單價呈上漲態勢。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_中國網地産

(數據來源於克而瑞房産資訊)

三月已然過半,房地産利好政策頻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增強了市場衝擊“小陽春”的信心。接下來值得期待的是,政策能否快速傳導至企業,房地産能否真正回暖。

(責任編輯:楊帆)
網站無障礙
3月過半,天津樓市“小陽春”兌現了嗎?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2-03-21 09:55:09
房地産利好政策頻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增強了市場衝擊“小陽春”的信心。接下來值得期待的是,政策能否快速傳導至企業,房地産能否真正回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