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系列報道

發佈時間:2020-11-11 08:47:0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明霞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中國網草原頻道特輯錄整理一組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專訪稿件,讓我們一起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穿越往昔歲月,一睹知名藝術家們的風采,聆聽他們的藝術觀點和願景。

“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對待自己創作的或者表演的作品,讓廣大群眾承認、接受、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過於急著追求名利,靜下心去做,名和利都會慢慢來的。”……這些年逾古稀,一生紮根草原,並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從業者,不約而同地表達了相似的藝術觀點。他們從舊時代走來,在新時代依舊散發著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光芒。

 中國網草原頻道特輯錄整理一組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專訪稿件,讓我們一起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穿越往昔歲月,一睹知名藝術家們的風采,聆聽他們的藝術觀點和願景。


“改革是最好的傳承” 專訪齊•寶力高:帶著馬頭琴遊牧世界的人

他的琴聲一響,天上的雲忘記了移動,地上的風忘記了呼吸……他,“一生只做一件事”,讓中國草原的《萬馬奔騰》震響世界;他,70年馬頭琴生涯,數次革新,讓馬頭琴這古老的樂器在今天更加迷人和響亮;他,古稀之年的“老野馬”耕耘在三尺講臺,只為傳承。很多人叫他“大師”,他卻説:“在社會這所大學裏,我還是個小學生。”

1月15日,中國網草原頻道專訪國際馬頭琴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蒙古族馬頭琴音樂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寶力高,聽他講述他和馬頭琴的故事。【閱讀全文


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科爾沁民歌,融進了母親的乳汁裏,一點一滴流進了我的心靈深處。沒有民歌,就沒有我的今天。”剛剛獲得中國音樂理論最高榮譽“楊蔭瀏音樂學術提名”的82歲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如此詮釋草原音樂賦予他的藝術生命力。

12月31日,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迎著2020年最後一天的朝陽,走進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烏蘭傑的住所,聆聽他和草原音樂的故事……【閱讀全文


“草原百靈鳥”金花:人民中間是創作熱土,舞臺是我生命力的源泉

“在那百花盛開的草原上,肥壯的牛羊像彩雲飄蕩,富饒美麗的牧場喲,啊哈嗬咿,多麼興旺,勤勞的牧民建設著祖國的邊疆……”

今年已77歲的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金花唱過的300余首歌曲中,她説自己最喜歡這一首《牧民歌唱共産黨》:“它的旋律非常好聽,歌詞內容既接地氣又很美。”......【閱讀全文


從青春舞者到“斯琴奶奶” 她讓民族舞從草原走向世界

在明快的蒙古族樂曲伴奏下,年近九旬的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舞蹈家斯琴塔日哈在舞臺上輕快地舞動著:行雲流水般的碎步,風擺楊柳般的手部動作……她的舞蹈感情充沛、質樸豪放、剛勁有力,將蒙古族舞蹈獨特的風韻揮灑得淋漓盡致......【閱讀全文


馬背展雄風為人民立功:“將軍之女”阿木蘭講述內蒙古騎兵英雄故事

1950年,騎兵部隊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中國舞臺藝術歷史上首部以騎兵為題材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騎兵》,將這一段內蒙古騎兵的英雄故事帶到舞臺上,講給新時代的人們。中國舞蹈家協會官網10月1日發佈公告,《騎兵》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進入公示期。

“《騎兵》用藝術的形式真實再現了內蒙古騎兵的革命歷史,這正是很多人希望革命歷史以各種形式展現的結果。”這是內蒙古騎兵革命史研究會會長、新中國開國蒙古族將軍孔飛的女兒阿木蘭曾在觀看演出後做出的評價,她大讚《騎兵》是一部非常好的舞劇......【閱讀全文


“迎烈日踏風雪” 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吉日木圖講述歲月往事

“迎著烈日走,踏著風雪來,深情的河流也為我澎湃……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連綿的群山也為我喝彩……”一首《烏蘭牧騎之戀》唱進了烏蘭牧騎人的心間,也唱出了代代相傳的烏蘭牧騎精神。

“農牧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表演什麼;哪有需要,我們就去哪,真的是迎風雪、冒寒暑,走過戈壁,跨過草原,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76歲的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吉日木圖回憶起自己走過的40餘年烏蘭牧騎歲月時,感慨萬千......【閱讀全文


草原上 “乘風破浪”的“雲”:不會唱歌的舞蹈演員不是好作曲家

“帶著霧的輕柔,帶著夢的縹緲,在這清新的晨風裏,晨風裏,乳香飄飄……飄過花叢,飄過樹梢,飄向彩雲的懷抱……”悠揚的旋律舒緩地流淌著,將聽者帶到廣袤無垠的草原。這首《乳香飄》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歌舞團國家一級作曲家左如雲被聽眾最熟悉和喜愛的作品之一,也是她開始從事專業作曲後的第一首作品。

從舞蹈演員到獨唱演員再到作曲家……如今78歲的左如雲走過的人生路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如雲”般變幻不定但又多姿多彩……【閱讀全文


從業餘愛好到竹笛大師,他領銜“草原笛派”走向世界

“街上行走的小汽車,按喇叭時的‘滴滴’聲是幾個音?大卡車的喇叭聲‘嘚兒嘚兒’又是幾個音?高級汽車與普通汽車喇叭的音色有什麼不同?”在76歲的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竹笛大師李鎮看來,音樂元素無處不在,它瀰漫于天地間,滲透在生活中……【閱讀全文


“好來寶”傳承人烏雲桑:用歡樂書寫藝術人生 傳承民族説唱藝術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無限好啰喂,甜蜜的歌兒甜蜜的歌兒飛滿天啰喂……”想起年輕時在內蒙古藝術學校(現為內蒙古藝術學院)那些無比開心和幸福的學習時光,61歲的烏雲桑忍不住唱起當年的歌兒來。

在歡樂的旋律中,記者仿佛看到當年那個年輕的小夥子,對著收音機,卯著勁兒一遍一遍用當時的流行歌曲練習唱歌的情景。“那個時候,我每天都不停地練習,很快樂很幸福。”烏雲桑用帶著濃濃草原味兒的普通話説道……【閱讀全文


二人臺“多面怪才”趙德厚:守正創新 讓古老民間藝術綻放新活力

16歲時第一次登臺的經歷,趙德厚仍記憶猶新。當時他年紀最小的弟弟因病即將離世,他趕去告知在外演出的父親回家。父親聽後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團長催促後父親才説了一句話:“我走了,晚上這戲咋辦?”最後趙德厚留下來頂替父親,從沒上過臺的他只學了一次臺詞和動作,就記住了,只是他沒學過 “挨槍子兒”之後應該倒下,仍站立在舞臺上的他最後被人撩起幕布拽了下去。

對於將近古稀之年的內蒙古藝術劇院二人臺藝術團業務團長趙德厚來説,他的舞臺處女秀就這樣夾雜著悲傷與歡樂,留在他的記憶深處。【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