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烈日踏風雪” 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吉日木圖講述歲月往事

發佈時間:2020-11-16 18:52:16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明霞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生命之花在這裡成長,也在這裡盛放。

“迎著烈日走,踏著風雪來,深情的河流也為我澎湃……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連綿的群山也為我喝彩……”一首《烏蘭牧騎之戀》唱進了烏蘭牧騎人的心間,也唱出了代代相傳的烏蘭牧騎精神。

“農牧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表演什麼;哪有需要,我們就去哪,真的是迎風雪、冒寒暑,走過戈壁,跨過草原,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76歲的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吉日木圖回憶起自己走過的40餘年烏蘭牧騎歲月時,感慨萬千。 

吉日木圖

烏蘭牧騎的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産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吉日木圖是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從1960年參加烏蘭牧騎到2005年在內蒙古直屬烏蘭牧騎退休,46年光陰,全部奉獻給了烏蘭牧騎。生命之花在這裡成長,也在這裡盛放。

60年代,吉日木圖(右一)表演自己參與創作的《看望我們的邊防連》

“一件蒙古袍一雙馬靴‘走天下’”

20世紀50年代,牧區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貧乏。吉日木圖對當時的生活情景記憶猶新:“小學畢業以後,我在生産隊勞動。休息間隙,大家就是抽煙、嘮嗑兒,別的什麼活動也沒有。”

為了讓大傢夥兒樂一樂,豐富一下精神文化生活,生産隊就讓年輕點的孩子們唱唱歌,再加一些動作進行表演。“公社認可我們的做法,就成立了一個類似于文藝團體的小型組織,沒想到在牧民中間挺受歡迎。”吉日木圖説,他最初就是這樣踏上了藝術道路。1960年,烏審旗成立烏蘭牧騎,熱愛表演的吉日木圖被推薦成為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46年的烏蘭牧騎歲月就此啟幕。

70年代,吉日木圖(中)表演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賈作光在50年代創作的舞蹈《鄂爾多斯》

剛剛成立的烏蘭牧騎什麼都沒有,條件非常艱苦。演員去牧區演出,還需要自己背柴火、做飯用具等;沒有服裝道具,帶一件蒙古袍、一雙馬靴,一走就是幾個月,徒步上百公里;沒有吃的喝的,就和當地大隊聯營,為牧民種地、鋤地,掙糧食。就這樣走過四年時間,吉日木圖因表現不錯,被選中去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全區文藝匯演,後又被選派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代表隊,到北京參加彙報演出。

70年代,由吉日木圖(右二)參與創作並表演的《包鋼工人舞》

正是去北京彙報演出的機會,奠定了吉日木圖藝術人生的精神基礎。那是歷史上烏蘭牧騎第一次到北京給中央領導做彙報演出,吉日木圖回憶説:“中央領導充分肯定了烏蘭牧騎,這説明我們的路走對了。烏蘭牧騎就是要用文化藝術為農牧民服務。我作為一個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這對我而言是一種非同一般的鼓舞和激勵,除了繼續努力工作,我別無他想。” 

80年代,吉日木圖領舞《草原的春天》

“炕頭上、羊圈裏留下足跡”

烏蘭牧騎的歲月,給吉日木圖留下太多美好回憶。毛主席接見全體演員,周總理看烏蘭牧騎演出,是吉日木圖終生難忘的幸福時刻。“我們穿好民族服裝排好隊,這時耳邊響起《東方紅》優美的旋律,毛主席來了,隊員們激動得哭的哭,喊的喊,有的人鞋子都掉了。”吉日木圖提起當時情景,仍然顯得激動。見周總理是在人民大會堂西邊的大廳,“我們正在表演,周總理走過來了。因為我們對外宣傳是12個人一台表演,但我們的老師正好穿了民族服裝在旁邊幫忙,周總理一數發現是13個人,知道緣由後的他笑著説‘13個也可以嘛!’。”吉日木圖説著也笑了起來,好像周總理講這句話的事兒就在昨天。

牧區演出生活也留給吉日木圖無數值得回味的時刻。有時到一個地方演出完之後,才發現有些身體不適或年紀大的牧民想看卻沒有看到,隊員們就到他們家裏去,在蒙古包裏、羊圈裏甚至炕頭上演出。還有時候,牧民們要在忙完白天的工作之後,才能從距離50里、60里、上百里的地方,乘坐勒勒車、牛車或者騎馬趕來,隊員們就等到晚上十點鐘開始演出,可是演了兩個小時,牧民們還不走,那就繼續演。好不容易演完了,又有遠方的牧民趕來説“沒看上”;還有牧民晚上放牧,早上才來,那就一遍接著一遍演……“烏蘭牧騎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剛演一遍,又來一波。但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照常演出。”

80年代,吉日木圖和隊員們在錫林郭勒草原為牧民露天演出歌舞《草原戰鼓》

“農牧民生活中才有好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吉日木圖徹底轉向管理崗位,承擔起行政職務。2005年退休後,吉日木圖繼續引領民間團隊從事演出、創作工作。在藝術行業浸潤多年,對於創作,他有著自己的見解:“藝術家要貼近、深入農牧民的生活,才能創作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藝術創作和人民群眾就像魚和水的關係,彼此離不開。”

80年代,吉日木圖(中)參加朗誦表演《草原的春天》

由吉日木圖參加演出的一個好來寶(蒙古族曲藝曲種)作品《我們大隊好書記》就是這樣一部來源於生活的典型作品——烏蘭牧騎到邊境地區牧民當中體驗生活,有一位那書記總是和牧民打成一片,哪有活那書記就去哪,幫牧民打井、放羊……創作團隊就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一個好來寶。這個作品牧民非常喜歡,還在全國拿了一等獎。

70年代,吉日木圖(左二)與其他隊員為牧民表演好來寶《我們大隊好書記》

回首自己走過的藝術道路,吉日木圖説:“我是一個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走到今天不容易。烏蘭牧騎培養了我,我也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這是吉日木圖最驕傲的事兒。

(文: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系列報道——吉日木圖】

吉日木圖:1944年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舞蹈家,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創始人之一。內蒙古舞蹈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協會會員,內蒙古烏蘭牧騎協會理事。

在烏蘭牧騎工作的46年期間,共演出6000多場次,隨團訪問10多個國家,榮獲全國表演節目優秀獎9次,全國表演一等獎3次。2017年12月,獲得“烏蘭牧騎事業特別貢獻獎”榮譽證書。由他編導的歌舞節目《草原戰歌》《巡邏在邊防線上》等,表演的節目《看望我們的邊防連》《我們大隊好書記》等,以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生活色彩深受農牧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