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機上望河套灌區黃河故道
此際真瀟灑。
正追陪先生同道,巡飛原野。
曾入幾家知暖熱,模糊新籬舊榭。
但指點河山如畫。
應笑從來誇眼力,甚高崇恰似塵埃者。
大境界,自然也。
茫茫九曲憑驚詫。
只沿途、名湖熠熠,最堪陶寫。
想像烏加真玉帶,成就聯通佳話。
任活水、穿村入社。
河套古今佳氣在,這豪情肯處當年下?
共勠力,襄其雅!
(鄭福田作于2019年9月24日淩晨)
注:
名湖:指位於黃河故道烏加河沿線的奈倫湖、冬青湖等湖泊,古屠申澤即在此附近。
烏加:指烏加河,黃河支流,又名五加河,位於後套平原北側、狼山山地南麓,西起太陽廟海子(古屠申澤),東至烏梁素海,長約260公里,是黃河古河道,後因為流沙侵入和狼山山洪沖積致使河床抬高淤斷,使主流南移。
聯通:指河湖聯通,大引大排,解決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設想。
豐收節裏,俯瞰河套平原
豐收節裏,一塊塊規整的田地將河套平原裝飾得宛如調色盤(攝影:鄭福田)
豐收節裏的河套平原,田與水渾然天成和諧共生(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走近河套灌區】
2019年9月4日,內蒙古河套灌區成功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這是繼寧夏引黃古灌區之後我國黃河流域主幹道上的又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河套灌區位於黃河“幾”字彎最北端,是我國灌區中的“巨無霸”,有各類灌排建築物18.35萬座,引黃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總幹渠由西向東橫貫河套灌區長達23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
河套灌區由總幹渠、幹渠等七級供水渠道輸水至田間地頭及湖泊濕地,由總排幹溝、幹溝等七級排水溝道排水,後通過總排幹末端紅圪卜揚水站揚排到烏梁素海承泄區,最後將多餘水量退入黃河,是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
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始於秦漢,歷經北魏、隋、唐大規模開發,至清末有大小渠道40多條,沿用至今的13條大幹渠在此形成,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河套灌區灌溉工程遺産以13條歷史灌溉渠係為核心,包括1949年以前的灌排工程體系,廢棄灌排工程設施遺存、遺跡、遺址,以及見證或承載河套灌區歷史和遺産價值的古長城、古城、古廟等非工程遺産。
【更多圖片】:
(攝影:鄭福田)
(攝影:鄭福田)
(攝影:鄭福田)
(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內蒙古河套灌區成功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內蒙古河套灌區成功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作者簡介】:
鄭福田,1956年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教授,詩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主委,內蒙古知聯會會長,內蒙古文化傳播力建設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著有《中國古代思想家讚述》《唐宋詞説》《唐宋詞研究》《三益齋吟草》《三益齋韻語》《和風清穆—鄭福田和范曾詩詞》《吟和快意—與范曾先生積年所作詩鐘聯語集》《列坐春風——與范曾先生韻來韻往》《鴻印書痕—三益齋舊體詩詞》《含英咀華—三益齋説詩叢稿》《巢林觀海—三益齋讀書劄記》《拜讀啟功》等多部著作。主編(合著)《中國將帥全傳》《中國宰相全傳》《風詩決疑校釋》《內蒙古文化旅遊口袋書》《麻城孝感鄉文化公園孝善樓記》等文史類書籍40余部。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詩詞文賦數百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