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訪高闕塞
2019年7月11日,為河湖聯通事赴巴彥淖爾調研,踏勘黃河古道,途經高闕塞,小作登臨,感概深至。因成此詞,結尾處,寄望烏梁素海治理成功,大羽圖南,雲騰風起。
八面來風,
憑點檢,
世間英跡。
放眼看、
原平海闊,
日晶山立。
才憶拂雲堆上下,
便探高闕塞南北。
縱歌喉,
思古發幽情,
天深碧。
春秋遠,
滄桑易。
青石壘,
牧童笛。
甚當時進退、
盈虧消息。
且煥輝光成色彩,
更生氣象爭朝夕。
待滄溟、
擊水起扶搖,
摶雲翼。
(2019年7月11日作于高闕塞)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在內蒙古高闕塞(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走近高闕塞】:
地域遼闊的內蒙古曾經見證了千年的金戈鐵馬,也留下了一座座沐浴千年風雨的軍事交通要塞,特別是在橫亙于內蒙古中部的陰山山脈,見證了從戰國秦漢到唐宋元明叩關南下的北方遊牧部落鐵騎,被譽為“狼山鎖鑰”的高闕塞就是其中之一。
7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領調研組一行考察烏梁素海治理途徑高闕塞(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出發,沿著陰山山脈西段狼山腳下的一條縣道西行,高闕塞便聳立在兩座暗紅色山峰之前的臺地斷崖邊。這座由石頭壘砌的千年古城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所築長城最西端的要塞、我國古代著名的北方軍事要塞,也稱為達巴圖古城。借助山勢的險峻,高闕塞扼守著陰山要道的咽喉之處,秦之蒙恬、漢之衛青、唐之郭志運、清之康熙都曾在此駐馬。
7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領調研組一行考察烏梁素海治理途徑高闕塞(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千年滄桑過後,當年的兩軍相持、霸業鼎革都已化作一縷歷史的雲煙,今天的高闕塞早已褪去血與火的征伐之意,唯留下一座歷經歲月更替的古城遺跡,靜靜俯瞰著今天的各族人民共同享用陰山腳下豐美的牧場,同時,也仿佛聆聽著一個為了讓有“塞外明珠”“塞外都江堰”之美譽的烏梁素海更美而正在規劃實施的前人不敢想像的——“河湖聯通計劃”。
陰山腳下、黃河岸邊,人們期待著這只“草原上的眼睛”更加美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7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領調研組一行考察烏梁素海治理途徑高闕塞(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高闕塞內景(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陰山腳下的高闕塞遺跡(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陰山腳下的高闕塞遺跡(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陰山腳下的高闕塞遺跡(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作者簡介】:
鄭福田,1956年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教授,詩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主委,內蒙古知聯會會長,內蒙古文化傳播力建設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著有《中國古代思想家讚述》《唐宋詞説》《唐宋詞研究》《三益齋吟草》《三益齋韻語》《和風清穆—鄭福田和范曾詩詞》《吟和快意—與范曾先生積年所作詩鐘聯語集》《列坐春風——與范曾先生韻來韻往》《鴻印書痕—三益齋舊體詩詞》《含英咀華—三益齋説詩叢稿》《巢林觀海—三益齋讀書劄記》《拜讀啟功》等多部著作。主編(合著)《中國將帥全傳》《中國宰相全傳》《風詩決疑校釋》《內蒙古文化旅遊口袋書》《麻城孝感鄉文化公園孝善樓記》等文史類書籍40余部。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詩詞文賦數百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