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田詩選丨任雷行沙起,霜堆雪滿,男兒志,肯輕負

發佈時間:2019-08-19 00:35:4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鄭福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侵晨一縷曦光,犁開滂沛徵行路。長吟辭卻,依稀篝火,朦朧草樹。逐鹿峰崇,牧羊澤遠,朝朝暮暮。任雷行沙起,霜堆雪滿,男兒志,肯輕負。

水龍吟·嘎仙洞感懷

 侵晨一縷曦光,犁開滂沛徵行路。

長吟辭卻,依稀篝火,朦朧草樹。

逐鹿峰崇,牧羊澤遠,朝朝暮暮。

任雷行沙起,霜堆雪滿,男兒志,肯輕負。

 

事業從茲起步。

與朋儕,並肩高阜。

金戈鐵馬,王圖霸跡,群雄爭顧。

河洛莊嚴,關隴險要,説來無數。

幸煌煌史筆,天驚石破,證衝霄句。

 (鄭福田作于2019年8月17日)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在內蒙古嘎仙洞 

【走進嘎仙洞】:

嘎仙洞是一個天然山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10公里的嘎仙洞森林公園內。這裡峰巒層疊,松樺蔽日,苔痕侵石,滿目蔥翠,大森林、大濕地、大牧場在此交匯。 

嘎仙洞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嘎仙洞位於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的花崗岩峭壁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余米。這個石洞即為著名的“鮮卑石室”,相傳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祥地。 

龐大的石洞易守難攻,成為庇祐鮮卑族先民的發祥地 

1980年和2015年,考古人員兩次在嘎仙洞中發現北魏時期文字。特別是在嘎仙洞西側距洞口15米花崗岩石壁上發現的西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時所刻的銘文,已有1560多年的歷史,通過與史籍相互印證,證實了這裡就是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 

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時所刻的銘文拓本 

“嘎仙”是錫伯語“部落、故鄉”的意思,是鄂倫春語“獵民之仙”之意。這座古老的洞穴,揭示了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鮮卑族先民的原始生活印記。經過千百年的時光滄桑,摩崖石壁已經模糊,古老的先民已經遠去,唯有亙古不變的花崗岩石穴,默默守護著這個最終成就王霸雄圖的古老民族最初的源起之地。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左)在內蒙古嘎仙洞 

一條長長的棧道仿佛將人們帶入古老的歷史

 

從嘎仙洞眺望莽莽蒼蒼的大興安嶺 

嘎仙洞周邊,樹林茂密,松樺參天

苔痕年年綠,斯人胡不歸 

一朵牽牛花在綠草青苔間分外醒目 

石洞裏,柔弱的青苔細草與千年不變的磐石相依相生 

遙想當年,鮮卑族先民是否也曾從這裡眺望洞外蒼茫的青山和林海

嘎仙洞位於一處峭壁之上

 

嘎仙洞外的懸崖峭壁

(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作者簡介】:

鄭福田,1956年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教授,詩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主委,內蒙古知聯會會長,內蒙古文化傳播力建設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著有《中國古代思想家讚述》《唐宋詞説》《唐宋詞研究》《三益齋吟草》《三益齋韻語》《和風清穆—鄭福田和范曾詩詞》《吟和快意—與范曾先生積年所作詩鐘聯語集》《列坐春風——與范曾先生韻來韻往》《鴻印書痕—三益齋舊體詩詞》《含英咀華—三益齋説詩叢稿》《巢林觀海—三益齋讀書劄記》《拜讀啟功》等多部著作。主編(合著)《中國將帥全傳》《中國宰相全傳》《風詩決疑校釋》《內蒙古文化旅遊口袋書》《麻城孝感鄉文化公園孝善樓記》等文史類書籍40余部。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詩詞文賦數百篇。

【相關閱讀】:

鄭福田詩選·駿馬章④丨名馬不向槽頭係 係之烈士齒亦寒

鄭福田詩選·駿馬章③丨風動萬毛長嘯裏 竹披雙耳箭馳中

鄭福田詩選·駿馬章②丨塵埃野馬此身遙 流霞拂鬢日昭昭

鄭福田詩選·駿馬章①丨千里長原 騰雲掣電 龍騰虎擲向前路

鄭福田詩選·開卷丨才憶拂雲堆上下 便探高闕塞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