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蒙古族的風俗特色:婚禮歌和婚禮祝讚詞

2016-08-18 11:22:09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婚禮歌和婚禮祝讚詞一樣,都是傳統婚俗禮儀的構成部分,二者適應婚俗禮儀的要求相互穿插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婚禮歌

婚禮歌和婚禮祝讚詞一樣,都是傳統婚俗禮儀的構成部分,二者適應婚俗禮儀的要求相互穿插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1

現有資料較早的婚禮歌的蒐集記錄散見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各類蒙古民歌的手抄本和出版匯集之中,如:俄羅斯蒙古學者阿﹒波茲德涅耶夫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蒐集的蒙古民歌手稿以及1880年出版的《蒙古民歌》65首中記錄的《胡林芒乃》、《萬馬之首》等五首﹔二十世紀初比利時蒙古學者田清波從內蒙古鄂爾多斯蒐集的184首蒙古民歌、俄國蒙古學者巴﹒符拉基米爾佐夫從西北蒙古蒐集的118首蒙古民歌中收錄的《水恒之福》、《烏靈花》等7首。這部分作品基本保留了晚清以前的面貌。到本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對蒙古族婚俗禮儀以及婚禮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有完整成套的婚禮歌陸續蒐集出版。比較具代表性的有:我國八十年代出版的《烏拉特婚禮》收錄的31首婚禮宴歌﹔《蒙古民歌叢書──錫林郭勒盟集》收錄的錫林郭勒地區的23首婚禮宴歌和原察哈爾地區的 17首婚禮宴歌﹔《阿拉善民歌》卷(一)收錄的40首阿拉善地區的婚禮宴歌﹔《庫倫民歌集》收錄的庫倫旗的30首婚禮宴歌等。

縱觀蒙古各部族各地區的婚禮歌,數員很多,內容各異,但是從其和婚俗禮儀的結合、功能、特徵分析,不外三種類型:(一)婚禮宴歌﹔(二)婚禮娛樂歌﹔(三)婚禮儀式歌。

2

  1、婚禮宴歌

蒙古族的宴歌具有古老的傳統,可以説有宴必有歌。酒宴是婚禮慶賀的主要形式,婚禮的許多儀式都要伴隨酒宴進行,所以宴歌自然成為婚禮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婚禮宴歌,就是在婚禮酒宴上演唱的帶有一定儀式性質的歌曲。

婚禮宴歌一部分直接來源於宴歌,一部分來源於政教儀式歌,還有的來源於讚歌、思親思鄉歌等。宴歌、政教儀式歌以及其他種類的歌曲同婚禮的結合,從而形成演唱內容、方式、數目適合婚禮儀式要求的婚禮宴歌,這必然有一個發展過程。

3

從蒙古族婚禮歌的傳承歷史考証判斷,這種結合在蒙、元以前早已開始,到蒙、元時期已經形成規範﹔明、清之際,隨著封建制度的深化和佛教思想的滲透不斷發展變異。由於缺乏完整的原始資料,雖然很難將這一歷史過程、特別是早期蒙元前後的狀況描述出來,但是這一歷史結合的積澱,在我們後來蒐集到的蒙古族各部各地區的婚禮宴歌中傳承了下來。在這些可靠的資料基礎上,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對明、清之際婚禮宴歌的內容、形式、演唱特徵作一透視掃描還是可能的。綜合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這些特徵是:(1)婚禮宴歌是一組內容莊重、有音樂伴奏、在婚禮宴會上不重復唱的耿﹔(2)婚禮宴歌的內容一般是頌揚政教昇平,讚美季節山水、家鄉美景、父母恩情、矯健駿馬等,曲調形式有的地區完全唱“長調”,有的地區“長調”“短調”並舉﹔(3)婚禮宴歌一般由男方和女方專門聘請的婚禮歌歌手獨唱或領唱,唱至段落末尾眾人以拖腔重復句相唱和以增強歡樂氣氛﹔(4)婚禮宴歌作為一組約定俗成的禮儀歌,配合婚宴的開始、進展、結束,有固定的首歌、中間的歌、民歌,不同地區的首歌、中間的歌、尾歌以及演唱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我國察哈爾地區的首歌是《雪山》,中間的歌和民歌有《三力士歌》、《酒歌》、《小紅馬》、《紫檀馬》、《小黃馬》、《父母二老》等﹔蒙古國喀爾喀的首歌有《胡琴首曲》、《萬馬之首》等,中間的歌有《三寶》、《高樓》、《夏季》、《金色的聖佛》、《汗山》、《恩孝齊全》、《歡樂》等,尾歌一般是《布穀鳥》、《帶走的小紅馬》、《芒來﹒圖力更》等。我國巴林地區是兩首兩首地演唱,其他大多數地區都是三首三首地演唱。

4

婚禮宴歌中儀式性最強的是首歌和尾歌。在女方的喜宴上,唱首歌標誌著送親酒宴的開始,唱尾歌標誌著送親酒宴的結束和送親儀式的開始﹔在男方的主宴上,唱首歌標誌著迎親酒宴的開始,唱尾歌標誌著迎親酒宴的結束和送賓儀式的開始。

2、婚禮娛樂歌

所謂婚禮娛樂歌,是指伴隨婚禮儀式的婚禮正宴結束,帶有一定儀式性的婚禮宴歌唱完之後,參加婚禮慶賀的賓客、特別是青年人還沒有盡興,在自由延續的酒宴上唱的短調歌曲。這種婚禮娛樂歌在烏拉特地區稱“花歌”,在阿拉善地區稱“耗時底歌”,在布裏亞特地區稱“戒指歌”,其在婚禮儀式中的功能主要是慶賀娛樂。

5

婚禮娛樂歌的演唱雖然比較自由,但內容範圍並不是沒有限制,庸俗悲傷以及與婚禮酒宴氣氛不協調的歌曲仍然禁止演唱,演唱的方式主要是輪番獻歌、敬酒、罰酒。被選定的婚禮主持人有權指定任何一個婚禮參加者唱歌,被指定的人唱了,大家共飲。如果不會唱,就罰一大瓢馬奶酒。所以凡參加婚禮者,每個人都要淮備內容形式適合在婚禮上唱的“婚禮的三首歌”。因為按照禮俗的要求唱好這三首歌(實際不止三首)很不容易,民間諺語中有“婚禮酒宴的三首歌,那達慕的三道 “關”的比喻。

婚禮娛樂歌和婚禮儀式的結合比較鬆散,變異性也較大。經比較分析,居住在我國巴爾虎地區的布裏亞特人婚禮中的《戒指歌》是晚清以前的一種婚禮娛樂歌。在姑娘出嫁頭一天晚上舉行的“姑娘的通曉那達慕”──即送親儀式過程中,蒙古包外面的狂歡歌舞結束之後,大家回到屋裏開始“藏戒指”的遊戲,同時唱《戒指歌》。參加遊戲的青年分成東西兩方,一方藏戒指,一方尋找。藏戒指的將戒指藏在自己一方某一人的手中,然後通過雙方唱歌來尋找戒指,而且雙方的歌都不能重復,有點賽歌的性質。

3、婚禮儀式歌

婚禮儀式歌是和婚禮儀式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為實現儀式確認和維護的某種人際關係、倫理道德規範而唱的歌。和前兩類婚禮歌比較,婚禮儀式歌和婚禮儀式的結合更加緊密固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婚禮歌。

6

從我們現在佔有的資料看,在巴爾虎、錫林郭勒、巴林等地的婚禮儀式中看不到明顯的婚禮儀式歌﹔在烏拉特婚禮上唱的婚禮宴歌的尾歌《阿勒泰杭蓋》等,既是婚禮宴歌,又像婚禮儀式歌,兩種功能兼而有之﹔在鄂爾多斯婚禮送親儀式上唱的《一度長的黑髮》、《送親歌》,科爾沁婚禮“獻紉鐙酒”儀式上唱的《紉鐙酒歌》,我國布裏亞特婚禮搶親儀式上唱的《搶親歌》,“姑娘的通曉那達幕”儀式上唱的《五叉歌》,屬於完全意義的婚禮儀式歌。聯繫第二章婚禮祝讚詞分析,可以看出,蒙古族婚禮和儀式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民俗文學形式主要是婚禮祝讚詞,而不是婚禮儀式歌﹔婚禮儀式歌雖然根源於婚禮儀式,但從直接聯繫看,是從婚禮宴歌發展演變而來,各部族各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

在存在婚禮儀式歌的地區,其儀式歌主要是和送親儀式結合在一起的各類《送親歌》,這與蒙古族傳統的族外婚制度和遠娶遠嫁的習俗有關。其中我國布裏亞特的《五叉歌》最具代表性。

1  2  3  


點擊排行